返回

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7章 大清特色的海外拓殖套餐(下…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就这样,大清帝国的权力核心暂时放弃了请海宁来充当公务员的想法。毕竟那样影响面实在太大,对于一个形式上已经成熟,只是智慧上还有待提高的官僚班子来说,这样的大换血确实会意味着许多人丢掉饭碗。

    而且读书人并不是没有闹事的能力,一旦他们失去了进阶的机会,将很有可能给朝廷带来许多麻烦,皇帝也不敢在这方面擅自做出任何冒险的决定。

    但乾隆皇帝确实如同刘统勋所猜测的那样,并没有从根本上舍弃海宁的那些想法,而且海宁肯定也考虑到了君主们的不同意见,所以才会闹出总督区这种试验区域的想法。

    从目前的情况来说,葡萄牙、俄国以及法国都对这样的做法没有任何异议。就连正在进行这方面谈判的英国,也流露出了对这一制度极高的信任度。

    当然乾隆并不知道那种所谓的流露,只不过是海宁的单方面说辞罢了。英国的政权实际上控制在新贵族,手中国王的权力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在这种情况之下,不让这群新贵族们在政治上拥有生态位置,那就是和他们直接开战。所以英国这种君主立宪国家是绝对不会同意行政管理服务套餐的。至少在本土是不会同意的,当然贵族密度严重偏低的殖民地可以另当别论。

    但乾隆皇帝并不知道这些弯弯绕绕,对他来说,拿出那么一两个省份来让海宁试点一下,也不是不可以,150公里的半径而已,有很多省份的面积都与之相当。甚至500公里半径的他也不是拿不出来。

    ——大清帝国此时已经进入了康乾盛世,其领土的复原辽阔,几乎囊括了后世新中国的九成区划,目前较为明显的例外就是准噶尔部所掌握的那块地皮。但是在几年之后,那块地皮也将荣耀的回到祖国的怀抱。

    所以乾隆皇帝是有这个底气的。

    只可惜就算这小小的试验,也需要顾及那些大臣们的想法。毕竟一个省所包括的官员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几万人。如果把他们全都换掉的话,那也必将是一场难以平息的风波。

    所以在后来的谈判当中,乾隆一方再也没有主动提及这方面的事情,大臣们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领会到皇帝的心思,但后来他们也慢慢的注意到了这一点。虽然不知道皇帝打的什么算盘,但他们还是心中暗自高兴,并且也主动的不再提及这件事情。

    紫金那边倒是还偶尔会提出类似的想法,对于她来说,一些偏远的边陲,某些个无权海外的岛屿,比如台湾和海南,再加上一些可以给大清帝国并入版图当中的地方,其实都可以推行试点一下。另外大清帝国的那些藩属国,尤其是比较听话的那几个,似乎也可以开展一下。

    但是她在提了几次之后,并没有如期的见到皇帝的积极反应,因此后来他也打消了这方面的想法。

    然而论起对乾隆皇帝的熟悉程度,她这个从千里之外风尘仆仆赶过来的丫头片子当然是不如刘统勋的,这老头其实早就已经看出来,乾隆皇帝对紫金的这些建议早就已经动了心,只是没有明确的表达出来而已。

    说的好听一些,皇帝这样做大概是不愿意节外生枝,因为现在的谈判内容虽然已经进入尾声,但具体的会谈却牵扯到许多,落实细节这并不是毫无价值的东西,相反,这些细节往往意味着相关利益是否真的得到落实,而且从这些细节当中,有时也很容易发现某些猫腻,因此对于大臣们来说是需要谨慎而认真的的。

    但如果说的难听一些,皇帝恐怕已经对他们这群臣子们颇为不满了,因为正是需要顾及到他们这群老东西的存在,他才不能得偿所愿一般的去和海宁讨论合作问题。

    至于他是如何看出来的,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既然大臣们能够留意到现在讨论的内容是多么的关键,那么作为一个皇帝他当然也是很清楚的。可是就在大家进行讨论的时候,皇帝却时不时的表现出走失的样子,显然他在考虑别的事情按照常理来讲,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考虑别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值得意外的事情,毕竟他有那么多的国家大事需要琢磨,可是但凡了解一下人性的人就都会知道,一般的事务繁琐只会让人在碰到他的时候才觉得发愁,而能够让人牵挂并且出巡的事情恐怕是一直萦绕在心头的某些事情才对。

    皇帝能够有什么事情萦绕在心头呢,年轻的时候或许是女人,再成熟一些恐怕就只有全力了。

    而最近这一段时间里,与权力相关的事情还能有什么呢?那就只能是他们这群大臣究竟适不适合再继续充当公务员这个角色了。

    “唉。”刘同勋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叹息一声,说起来他其实并没有表现的那样眷恋已经得到的这些官职。恰恰相反,以他的角度来说,学富五车的他即便回乡去种地,也不愁吃不愁穿。可是人是一种多么脆弱的生物呀,吃饱穿暖固然可以,让他活下去,但如果世道动乱的话,那他可就是死路一条了,而且一个人面临危机,或许还谈不上什么,如果让所有人都面临风险,那可不是一个心态正常的人愿意看到的事情。

    所以他在之前才那么积极的表现出对海宁等人的排斥。当然他知道皇帝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类似的想法,可是对于拥有权力的人来说,那叫做谨慎,是他维系权力所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之一,而不见得非要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和死活。

    就这样,刘统勋也慢慢的失去了继续会谈的兴趣。他在这一系列坏事活动当中的表现也变得越来越少。

    而在之后的谈判当中,环球集团的代表和大清帝国的那些臣子们又就其他条款进行了商谈,比如东印度公司的驻地选在哪,如何与清廷的“海关”进行交涉,招纳人员的具体数量是否有必要进行限制,藩属各国与大厅之间的宗藩贸易是否也要交给东印度公司去掌管,如果需要的话那么又该如何通知,如何配合东印度公司等等具体细节,都在这一讨论的范畴之中。

    这番讨论持续了许久,一直到年底都还没有讨论出具体的成文规范来。

    不过由于在大局观上这些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所以双方的谈判其实已经算是成功了,反而相关的消息当然也是不胫而走。这么大的事情,又怎么可能不引起别人的关注呢?

    除了权力核心所处的地域以及牵扯到这件事的那些地方以外,云南这个海宁发家之地的邻居,当然也荣幸的成为了对这一消息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

    但诚如之前发生的那一幕一样,缅北地区在收到大致的消息之后,风向就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改变。

    听说大清东印度公司是单独设立之后,原本还想从中捞一笔的土司老爷们无不是哀嚎一声。

    这时他们才意识到,朝廷的大义名分根本不可能落到他们身上。在乾隆皇帝的眼里,他们这些小小土司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

    这样一来,他们再也没有立场去站在大清的角度,杯葛那些被称为前明余孽地桂家人了。

    在这片地皮上,又有哪一家是不曾向朱明王朝称臣的?毕竟当年的三宣六慰,还留给了他们许多历史遗迹可供瞻仰。

    而对于桂家人来说,情况则恰恰反了过来。

    虽然在此之前清朝的官员们曾经不止一次的传播过针对桂家人的言论,但是自始至终乾隆皇帝和朝廷核心的那些人都没有提出任何针对他们的条款,更没有以此要挟海宁的环球集团。

    宫里雁等人并不确定是不是海宁在这其中起到了什么关键的作用?但如果他能够让大清朝廷赦免他们的话,应该会主动找到他们,并告知这一惊喜。可是海宁竟然没有,那证明这样的猜测是不成立的。

    这么说来,难道是双方默契的主动忽略掉了一些不想看到的因素吗?可这样的猜测和判断也是不能轻易做出来的,要不然的话,以后他们的人来到自己身边,如果不加以防范而怀揣着这种态度的话,岂不是很容易被对方暗算。毕竟想不想看到能看到的东西,那就纯粹是别人的选择了,他们说了可不算——这样的逻辑道理在他们接触海宁之后,早就已经玩的透熟了。

    不过撇开这一点不去讨论的话,这次合作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由于他们在环球同盟当中所处的位置十分特殊,几乎所有新来的人在接受培训的时候都要经过他们的手,再加上他们原本就是汉人,和那群从大清地皮上过来的人,在语言和风俗上也都没有任何隔阂,所以培训他们的工作也不可能落到别人的身上。因此,他们可以很轻易的找到扩充自己实力的机会。

    毕竟只要是师傅带徒弟,徒弟就不好不听师傅的话。

    于是他们反而成为了这次结盟事物的支持者。

    只不过,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争论和对立,亦如之前所发生的那样继续存在就是了。

    这一点,就在海宁那边也很快得知了详细的情况,不过他可顾不上这点小事。

    当时已经进入瑞士境内的海宁,正巧无声息的对整个谈判过程进行分析。随后不久他就明确的意识到,紫金在谈判中撬动乾隆心理防线的手法是无比细腻而高明的。

    至于借助谈判结果,狠狠地敲打一番既有的合作者,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更何况他们没有把所有的路都给堵死。

    而且,与这个谈判的紫金不同的是,海宁要顾虑的事情还有很多。谈判过程当中自然有了许多细节末节的东西需要注意,在这谈判结束之后,这些细枝末节都要进行具体的落实,而在落实过程当中仍然会发生更多的细枝末节,这些才是更要命的玩意儿。

    举个例子来讲,东印度公司在设立之后,由于初始资金的相对匮乏,准确的说是双方都不愿意多给钱,一个是穷的拿不出来,另外一个是觉得可能有些冤大头,所以必然要进行大规模的融资。

    而这波融资的对象固然可以包括早先的合作者,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欧洲商人,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清廷的各级官员和财阀、环球集团既有的各个公司,以及那些终于有些闲钱可以挥霍的普通劳动者。

    对于最后的那一种韭菜,海宁已经积极的为他们寻找保护措施了,真是现在仍然不好采取果断的措施阻止他们去充当韭菜,所以很多事情还得凭借甚至仰仗他们的自觉自律。

    但对于其他的韭菜,尤其是早期那些已经喝饱了血的粗壮韭菜,以及乾隆皇帝的这个特大号韭菜,海宁可没有那个心思提醒他们应该注意金融市场的风险,这种东西应该作为常识,早就已经走入他们的脑海当中了,毕竟他们也是接受过环球体系长期熏陶的人了。

    尤其是乾隆皇帝,他这次可是被紫金拿捏的死死的。

    双方的条约虽然拟定了许多条,但在特供版本当中的第一条里,他就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用海宁和白山的话讲,虚头巴脑的大义名分,借给东印度的公司是无妨的,毕竟换来的也是虚头巴脑的藩属国。这两种毫无实质内容的交换,真不知道乾隆皇帝究竟得到了什么,但反正环球集团是从中得到了掌控藩属国的机会,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移民权利。

    说破大天,海宁只不过是借鸡生蛋,空手套白狼而已。大清帝国的上上下下那么多大臣,肯定有人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谁都没有站出来戳破,只因为他们的皇帝被如梦似幻的技术所困扰。

    这样一群人,这样一种官僚氛围,谁要是真觉得他们能够缔造华夏文明上的盛世,谁的脑子就是有问题。

    康乾虽然称之为盛世,但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内部的人地矛盾早已突出,加上统治者对汉民族的担忧,以及北方蒙古各部随时可能带来的危险,所不得不长期奉行减丁政策,都充斥着各种明明白白的谎言,只是有人故意装作看不见罢了。

    其实如果简单的统计一下的话,就可以发现所谓的某某盛世、某某之治多发生在王朝建立的中前期,那个时候各种矛盾,因为此前战乱而导致的人口锐减而显得都比较稀少,所以才会出现一系列政通人和的假象。

    而在实际上,那只不过是生产力得到恢复的短暂表现罢了,而且这种生产力的恢复,往往也不是有些所谓领导者的能力所为,而只是老百姓为了单纯的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的结果而已,至于老百姓哪来的这么大的能力,那只能说他们人数占据了帝国的主要比例,因此,所谓的盛世,只不过是他们每个人都在奋斗的结果罢了。

    当然有一些统治者或许也的确是卖了些力气的,比如说有些愚蠢的开国之君就会制定一系列这样那样的脑残设定,这种明显会拖慢生产力恢复的方法,自然无法让人们看到明天的希望,所以如果有那个君主可以放弃某些祖宗们的愚蠢想法,那他也可以勉强算是有功劳的。

    当然,像桂家人这种明朝遗民,恐怕就没有遇到这样一位有功劳的君主。大明王朝的组织,不但得到了孝子贤孙的延续,而且还让清朝给照抄了一把,也不知道这样孝顺的干儿子究竟是哪个娘胎里钻出来的,他娘又是不是得补上相关流程,以免显得不太合法。

    话说,他娘的遗传基因可能不太好使。除了有些明显就摆在外面的套路没有看穿之外,另外一些明明白白告诉他们的东西,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比如说在谈判期间,紫金和他的手下人就一直向清廷官员灌输一些闻所未闻的观点:

    比如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不仅仅取决于粮食的亩产,还可以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允许东印度公司在本土从事各项合法经营,反而是有利于增加户口的。

    又比如:海外土地人民虽然距离遥远,看似容易离心离德,但只要交通手段得以改良,不但可以改善这一点,还可以通过加强经贸的方式,让海外的藩属和领地对高度发达的本土更具依赖性。

    这些道理看上去好像都是些很空泛的历史归纳,没有什么价值和依据。但如果他们能够冷静下来思考一下的话,或许至少可以模棱两可又似曾相识的在既有的历史资料当中,发现一些能够对此加以印证的细节。

    而只要确认了这些细节的存在、理论的真实,他们就洞穿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致命的一条逻辑:中国的问题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土地问题。

    只要能够掌握好这一点,延续统治对他们来说就将极有可能不再是幻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