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大明大同主义联合帝国·开端(上)
当然,依照当时大清王朝的统治者所处的位置来说,他们肯定不会把自己的统治成果称之为幻梦,正如同200多年之后,有人把房地产、it、手机行业支撑起来的国家经济视为盛世一样——他们丝毫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幸福感其实来源于20多年没怎么上涨的物价水平。而那些产业实际上都拥有着巨大的风险,房地产是土地矛盾的变相延续,二元制的政策在许多大学教授嘴里都是极其危险的产物。it和手机行业虽然是时代的标志,但他们在满足了一代人的低级趣味的同时,仍然没有用手中的利润去真正掌握着真正的生产技术。就他们研发进度的情况来说,网瘾少年们仍然需要持续的给他们提供金钱支持才行。
而乾隆皇帝所面对的局势,比之某些大学教授们的担忧还要严重。40年后,当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登陆神州大陆的时候,他看到的景象,毫无疑问的戳穿了盛世的梦幻。
原本,同样也是不出意外的,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清王朝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可见,所谓的盛世,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存在。至少,它很有可能仅仅存在于皇帝和贵族们中间。那是他们的赫赫武功以及穷奢极欲所组成的,根本没有惠及到底层的老百姓。
相对而言,海宁所处的那个时代就没有英国逝者胆敢如此大放厥词,同样的人们也从时代的发展当中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
但这样的情况恐怕是不会出现在康乾盛世当中的。海宁虽然不知道中国古代所谓的盛世,究竟是不是都像英国人描述的那样,但他知道自己拥有重新定义盛世这个词汇真正含义的能力。
10月,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用盛大的仪式欢迎海宁的到来,并邀请他共同观看孟德斯鸠的《乡村先知》之后,紫金就从北京发来了缔约成功的消息。
除了几个已知的条款之外,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最终得以敲定。
东印度公司在本土所参与的各项经营,其申办手续、税率待遇,一如大清普通子民。
朝廷也不向东印度公司派遣官员,但东印度公司的高阶成员必须得到朝廷的首肯才能上任,其原因是为了方便对外交往,朝廷将会对这些人员予以加封官职的特殊待遇,实际上是妄图实现拉拢渗透的手法,但在机器人的底层程序面前,这样的渗透,肯定是无法动摇到他们对海宁的征程,这也就是为什么紫金和海宁都没有把这个风险放在心上的原因。
这件事情被交给了一个叫做章佳·阿桂的吏部员外郎负责具体处理。
平心而论,大清朝廷的这一做法,极尽政治圆滑之能事,双方不但各取所需,而且还都留了足够的体面。
由此,为了完成祖先的遗志,为了满足好大喜功的渴望,为了证明比周围各国都更出色,乾隆皇帝祭出“对外以虚名换实利,对内以子民待海宁”的宣传口径,外加一句“横竖不亏”的横批作为评语,说服了对此事仍有异议的大臣和宗室子弟,并顺利的于10月19日完成签约。
因1752年是农历的壬申年,所以该约又被称为《壬申条约》。海宁这边则将之戏称为妊娠条约。
其实,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不满足于“妊娠条约”的签订,他希望从海宁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而不是零零散散的海贸订单,那是初级合作者才有的待遇。
而海宁同样希望大清帝国在完成这次妊娠之后,可以给他诞生一个更加便利的渗透清朝的条件。因此,他也会积极推进行政管理服务套餐在清朝的顺利销售。
当然,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这样的商业奇迹,他多多少少的恐怕都要在清帝国面前做些类似城门立木的事情。
10月22号,海宁以环球集团的名义邀请大清派出使团。观缅北、印度以及波斯的基地。乾隆皇帝对此事秉持着开放态度,并嘱咐经办的官员一定要认真仔细的观察海宁成功的秘密。
10月23号,法国在经过了长达数月的谈判之后,终于和环球集团签订了行政管理服务套餐和海外拓殖套餐的双料合作协定。除了之前作为支付手段,赠送给环球集团的路易斯安那州之外,他们又在后世的明尼斯达、伊利诺伊、田纳西州和堪萨斯州被允许设立试验性质的总督区。
这些总督区的面积也不再拘泥于150公里半径的初始设定,而是在海宁的默许之下,基本上达成甚至超过了后世某些州的边界形状。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谈判耗时如此之久的原因之一。
而且法国方面在这其中也是安排了许多让人恶心的小细节的。从地图上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这几块地皮并不在一条直线上。他从北方开始向东南方向跳了一下,又向西南方向跳了回去,然后兵分两路,进入堪萨斯和田纳西州,最后才能在路易斯安那会合。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法国人担心海宁的环球集团会纠集在殖民地的势力,威胁到法兰西在那里的统治。
但其实,海军早就已经想明白,他要在北美洲所做的事情,必然不是这种担忧能够防止得了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作为最为宽广的黑土地之一,实在是太适合大范围的耕种了。一旦取得这些土地的使用权,海宁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发展出一系列的工农业基地来。仅仅是先进的生产力,恐怕就不是这些边界能够约束起影响力的,再加上法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的被动局面,尤其是在1763年丢掉整个密西西比河控制权以后,这些担忧就根本不值一提了。
现在海宁要做的就是:在那场决定了北美洲命运的七年战争尘埃落定之前,尽可能的壮大在那里的力量。
因此海宁已经在酝酿一个更加庞大的计划,那就是向北美洲的另外一些地区,尤其是还没有被英国、法国、西班牙所控制的美国西北地区进行移民。
而移民的来源,自然就是刚刚与他签订合作协议的大清帝国了。要不然他费尽心机的琢磨了两年,才搞出来的这个合作条款又是为了什么呢?
在21世纪,美国的本土面积虽然没有超越华夏,但因为华夏有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山地,因此只能用三分之一的土地去养活美国四倍的人口。
但是现在,至少三分之一的美国土地是有可能落到华夏移民手中的,它在名义上甚至是刻意属于环球集团的。而法国人所控制的另外三分之一,在几年之内也有可能会荣幸地成为后继者,至于英国殖民者控制的最后三分之一不到的土地,在未来则会成为美国的雏形,不过一块河东祖国进行战争的土地对于海宁来说是很容易渗透的,仅仅是武器贩卖就可以得到巨大的好处,如果像法国人一样提供军事支援的话,那么即便做不到顺利的煎饼,也可以在那块土地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也就意味着,三分之二点五个美国,将在海宁的这个计划当中成为环球集团的控制范围。
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计划,而且这个计划的后续还是以最终颠覆清朝,恢复华夏统治传统为终结的。只是在那之前,借鸡生蛋的把戏还需要继续进行而已。
不过,这个借鸡生蛋的进程可能会延续的很长,这一代的桂家人能否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句话的成果,目前还是很难讲的。唯一值得确定的是海宁在这方面的决心是没有什么动摇的,因为在和法国人的合作内容当中,他已经要求法国方面承认环球集团控制直属领地的实际政治地位了。
当然摆在法国人面前的名字还不叫做北美洲,而是波斯。东部的波斯,尤其是呼罗珊省在内的那些地方,是环球集团通过战争手段夺取的,并没有受到任何人的统治邀请,也没有任何人购买什么套餐。
当然海宁也曾经考虑过,在名义上让当地的人民成为某些套餐的用户,这样一来对欧洲的许多国家和贵族美都可以进行交代,但是他最终没有选择这样做,因为欧洲国家的封建主门很有可能更加无法接受平民百姓对省份实现有效控制的局面。
参考一下几十年后进行了反法战争,就可以知道如果有任何老百姓胆敢威胁到贵族们的地位,那么他们一定会团结起来将其扑杀掉。他们当时的心态大概就跟面对瘟疫一样,甚至,对于某些人危险的想法,他们评定是将之当做比瘟疫更加厉害的危险来应对的。
欧洲如今已经是一个诞生了哲学思想的地方,他们知道思想这两个字对于统治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对于那些到处散发出版物的所谓社会学家,哪怕是伏尔泰这个级别的人物,欧洲各国的宫廷也很有可能会对他不假辞色。
当然伏尔泰的遭遇还没有落魄到那样的境地,但他已经离开了他的故乡法国,目前应该是居住在瑞士的凡尔纳。这当然不仅仅是他在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之后,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做出的改观。因为法国也有很多风景秀丽的地方可供他进行选择,正如同那些法国贵族们在做的事情。
可他既然跑到了瑞士,而且是一贯坚持中立地位的瑞士,虽然其中立地位到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之后才得到最终承认,但现在他就已经很少参与到某些战争当中去了,所以居住在那里还是相对安全的,至少当局一定程度上不会理会某些国家的引渡请求。当然对于没有任何罪名的伏尔泰来说,引渡这两个字还远远谈不上,不过这是他本身所具有的素质,无论在哪个国家谈不上这两个字的话都是不能给他构成威胁的,但在某些国家一旦谈上这两个字,威胁就有可能随之而来,这就是瑞士的好处了。
其实这也是海宁看重瑞士的原因之一,他既然已经准备设立一个欧罗巴贵族商业联盟,自然会在总部的选址上稍微下一番功夫——当然在人选上,他就没有那么讲究了。甚至这其中的大部分工作都会交给彼得去完成。而他本人则会短暂的前往北美洲,为他那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做些铺垫。
彼得面临的局面稍微有些困难。
欧洲最具有商业传统的毫无疑问是当年的汉萨同盟,但那是一个城市间的同盟,而且是趁着贵族们的力量还没有崛起之前,由一帮独立于教会和宗主们的自由城市组建起来的。
现在想要组织起一支那样形式的联盟,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而且旧海军现有的人际关系来说,法国和俄国的贵族们固然很有可能会参与到这个同盟的建设当中去,但另外一些国家尤其是保持着敌意的英国,和一些还没怎么接触的国家,比如奥地利和意大利的贵族们就恐怕是不会选择参与其中的了。
而且这和环球同盟成立时的情况并不一样,那时候同门可以慢慢的成立,等待远方的客人陆续到来,然后再统一签订一个盟约。但是在欧洲这个面前还拥有着契约精神的地方,契约肯定是要首先就签署的,否则无法安定人心。而且像这样一个由封建贵族和商人们组成的组织,如果没有邀请某些国家的贵族或者得到某些国家商人团体的承认,那么它的成立很有可能将会被视为对某些国家的挑衅和敌对。
从海宁的角度来说,与英国人处在同一生态位置的西班牙人,就很有可能会这样想。
法国人既然都已经签订了盟约,那么为什么同样在进行谈判的英国人还迟迟没有签订呢?他们不是在几个月之前已经下定决心要改变和环球集团的敌对形式了吗?那么现在为什么没有采取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来进行合作呢?
其实原因是非常简单的,在他们转变态度之后,海宁也稀奇古怪的转变了一个态度,并且向俄国方面推出了海外拓殖套餐这样的业务。
一个落后的、臃肿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按照常理来讲,凭借其微不足道的出海口,是无法威胁到大英帝国在北大西洋的地位的。但海宁毕竟已经展示过他强大的军事力量,虽然皇家海军还没有正式的和海宁交过手,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应该保持谨慎。
所以俄国人与环球集团进行的这些合作,自然会被他们认为是一种如虎添翼的行为。这样以来除了英吉利海峡对面的法国人以外,他们就又多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敌人。
况且法国人本来就是环球集团的重要合作伙伴。而且法国人在海外扩张的过程当中一直被英国人所压制,如果法国人也购买了和俄国人相同的套餐,那么英国人在海上的优势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像这样一个威胁到英国地位的团伙,又怎么可能还让英国人感到善意和安心?所以英国人和环球集团的谈判,自然又陷入到了毫无希望的僵局当中。
现在的英国人有两条路可选,其中一条是采取可用的任何措施阻止海宁的环球集团与任何国家再签订类似的条约。但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战争,而他们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至于另外一条路,那就是和所有的竞争对手们购买相同的套餐。这样的想法和之前面对行政管理服务套餐的时候是一样的,但英国人不是法国人,法国人面对着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自然更加倾向于与人合作。而英国人的想法则是防御,性质的在真正的危险到来之前他们,总还会残存着一些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蛋糕没有必要就那么干脆利落的分出去。
可实际的情况真的是那样吗?
海宁是一个试图缔造新型盛世的人,他既不会满足于饥饿的康乾盛世,也不见得就会认同欧洲资本阶级的迅速崛起。
他即将展现出来的治理方略,也将会迅速的让欧洲各国的贵族们意识到,有些人已经开始在撬动他们底层的统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