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卷,梦里不知身是客 第二十八章 阎复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十八章阎复

    刘祐真说道:“杜先生所言,我也知道。但是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比不上杜先生。杜先生一直不愿意出山。我也只好出此下策了。还请杜先生见谅。”

    杜安听了,心中暗暗叹息一声,跪倒在地,说道:“草民不知道何处得殿下如此看重,敢不受命,以供驱使。”

    真心不真心,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杜安所有选择都被刘祐真切断了。甚至杜安还担心,刘祐真将事情做绝。

    只是杜安被迫蹚这趟浑水。也要看看,刘祐真的成色如何。如果刘祐真不堪辅佐。他就要准备新的后路了。

    ------

    皇宫之中。

    五十岁上下的崇仁帝,因为太子之死,鬓角之上又多了几缕斑白。而他面前,又一位满头白发,皮肤皱巴巴的老者。

    崇仁帝说道:“老师,真的要弃我而去吗?”

    这位老者,正是崇仁的老师。他也是整个大魏资历最老的文臣了。乃是太祖年间进士,中进士的时候,才十六岁,也是元好问的弟子之一,阎复。父亲也是金国官员。中进士之后,太祖爱其年少,在身边为侍从。后为太宗近臣。在武宗初年为入政事堂。北伐时期,乃是后方坐镇的丞相之一。不管在文武之中,都威望非常重的。即便是汾阳郡王这样的老将,见了阎复,也要行礼。称国老。

    他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庄皇帝,也就是当今生父的老师,也是当今的老师。

    在崇仁帝登基之后,他就已经退下,安享晚年。但是崇仁帝不放阎复离开,而是在京师赐宅,朝廷有难决之事,崇仁帝每每微服询问。

    只是阎复却很少进宫觐见了。

    一方面,快九十岁的人了。身体不允许。

    另外一方面,阎复也知道。老而不死是为贼。既然决定退下来了。就不要多指手画脚。这是很得罪人的。也是为子孙种祸。

    所以阎复一般也很少利用皇帝的信任,做一些什么事情。

    只是今日阎复要例外了。

    阎复坐在椅子上,身边一个中年人毕恭毕敬地搀扶着他。正是阎复的儿子。阎复说道:“陛下,落叶归根,兔死首丘,老臣近来,饮食稀少。夜起颇多。向来是黄泉路近,命不久矣了。唯有能回东平故里,受父母之墓冢。以待天年之将至。还请陛下开恩,放老臣归去。”

    崇仁帝听了,叹息一声,说道:“师傅,言以及此,朕又有什么话可说。只是,今后朕有大事难决,当问谁吧?”

    阎复说道:“御史大夫张养浩,为人刚直。不徇私情。可担大任。”

    崇仁帝说道:“虞集,许师敬如何?”

    阎复说道:“陛下,虞集,南人。其才可用。但不足信,许师敬,为许衡之子,却辜负乃父圣明。唯有张养浩,乃是山东人。其父随太宗南征,于南京长大。乃是南北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人选。”

    “陛下,老臣见过太祖皇帝,见过太宗皇帝,服侍武宗皇帝多年。今之将死,敢不精诚以奉陛下,宋初有眼,南人不得为相,此大过也。然,而今局面,已不可尽以南人为相,此有违天下持平之道。请陛下三思。”

    崇仁帝说道:“老师,并不是朕不明白这个道理,然而科举唱名,南多而北少。朕不能舍有才之能而不用吧?若此何以取信于天下?”

    阎复深吸一口气,有些话到了嘴边,却又咽了下去。

    其实很多事情,他都已经暗示了好多次了。那就是以行政权力干涉科举,或者别的手法来维持南北平衡。但是阎复一辈是士大夫领袖,文章宗师,这些话说出来,实在是有损清誉。败坏名声。

    而且阎复对崇仁帝,也是了解的。崇仁帝内心深处真有一些天真的地方。容不下一些阴私手段的。

    阎复作为跟随大魏政权一并成长到而今的文官。他本质上,他是少数能对大魏而今局面判断比较清晰的人。南北利益之争,因为北方士大夫们在科举这条赛道上,逐渐落后于南方士大夫,还有一部分北方人士投奔南方的士大夫,比如许衡许师敬父子。

    更导致这样的加剧。

    “陛下英明。”阎复说出了他最后的担心,说道:“老臣此去,应无归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有一言,反复思量。还请陛下一听。”

    崇仁帝说道:“老师请讲。”

    “太子驾崩,实在是天下之大不幸,然储君,乃是天下之副,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崇仁帝目光微微一紧,语气稍稍有些不善。说道:“老师,是为谁说项?”

    自从太子驾崩,而今已经有一百多天了。

    崇仁帝内心之中的悲伤,也缓解了一点。但是有一件事情,让他有些烦。那就是各方人士,都想要影响崇仁帝,以让他们支持的某人为太子,或者太孙。

    这让崇仁帝有些厌恶之余,也有一些不知道该如何决断的想法。

    就崇仁帝本人来说。他其实讨厌这种选择。

    每当这个时候,崇仁帝都会无端想起,武宗皇帝临终那个失望的眼神。

    崇仁皇帝是非常推崇自己的祖父。因为大魏三代人的基业,在武宗皇帝这里,终于完成了,北伐蒙古,长驱定西域,焉有漠北,西域,武功之盛,中国历史上最少可以排在前十。

    越是如此,武宗皇帝这个眼神,却是崇仁帝一辈子都过不去的阴影。

    武宗皇帝对崇仁帝的否定,影响了崇仁帝的行事风格。崇仁帝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不过,这仅仅是私德。

    在国家大事上,他更愿意听从众意。自觉是从谏如流。

    他最讨厌的就是而今的局面。

    首先,几个成年皇子与太孙,很难说让他很满意。

    其次,太祖传太宗之中,皇二子也就是秦悼王死后,皇三子为太子。此为兄终弟及。而武宗传给他,也是太子病故,此为父死子继。

    也就是说,这一件事情上,不管他怎么决断,都是可以的。

    而外廷上也没有一个一致的人选。

    这让崇仁帝有些犯难了。

    阎复说道:“陛下,老臣这把年纪,已经看不到新君登基的那一日了。而今每一句话,都是为陛下着想。老臣在家中,听闻过秦王子孙一些故事,而今秦王子孙,已经是泯然众人矣。”

    “老臣也为之可惜,如果没有陈年旧事。秦王一脉,乃是太祖之嫡长,即便不世袭罔顾,也不当如此。”

    “父子之爱子,为之计长远。而今夺嫡之风波方兴,陛下当机立断。下决心立储。将这一场风波平息。则将来陛下子孙,尚能并存。如果不然,臣担心,陛下白发人送黑发人。”

    崇仁帝听了,心中一紧。沉默片刻,说道:“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江山社稷从列祖列宗传到朕手中,朕愚钝,登基以来,未尝有一日松懈。然太子一去,子孙之中,谁可承担大任,朕实在不知道。如果江山所托非人。朕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于地下。但是正如老师所言,孩子之间,一见血,恐怕不好收拾了。”

    “朕也不知道该如何?”

    阎复说道:“陛下,我大魏三代之圣德,传于千古。播于天下,天下百姓无不沐浴圣恩。而今当静不当动。只要后世守成之君。有陛下之风。足以传天下于万世。然祸起萧墙,手足相残。恐天下百姓不知所从。四方豪杰,生出不轨之心。”

    “老臣请陛下早定储位。”

    崇仁帝也觉得有道理,说道:“老师,您觉得,谁可担此大任?”

    阎复说道:“臣老眼昏花,不敢妄言,请陛下决断。”

    阎复督促崇仁帝早定储位,完全是为了大魏江山社稷着想。而如果开口劝说皇帝定下是谁,那就是直接插手夺嫡之争了,如果他能一言以定储位,那也罢了。就如商山四皓于汉惠帝。也算是为子孙留下一笔政治遗产。

    但是阎复太了解崇仁帝了。

    担心崇仁帝变卦。

    到时候,他死了也就不在乎了,他子孙后代还在,那是给子孙挖坑。

    崇仁帝有些失望。

    阎复又寒暄了几句。这才在儿子才搀扶之下,缓缓走出了皇宫。

    在宫城门口。阎复忽然回头,看着后面巍峨的皇宫,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四射,犹如天宫一般。影子汉白玉地板上,拖出了长长的影子。

    阎复忽然对自己儿子说道:“我这一次回山东老家。你让所有阎家子孙一并辞官回家吧。”

    阎复的儿子大吃一惊,说道:“父亲何至于此?”

    阎复说道:“我死之将尽,让你们膝前尽孝不可以吗?”

    “孝”字名头这么大。阎复的儿子自然不敢不应承。但是阎复这样大臣,岂能如此迂腐。这是他从皇帝这里感受了不一样的气氛。

    他断定皇帝定然不会听他的劝,到时候,京师之内,一场大厮杀,在所难免。他儿子们,却没有他的能力。与其不知道当了那炮灰,还不如避一避。

    想来,他再活几年,然后死了让孩子守孝三年。局面也应该明朗了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