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制方面,大楚则有宿卫皇宫的宫廷近卫、镇守京城的御林军和负责镇守京畿地区的禁卫军,以及边军和州郡兵。
由于长期以来北疆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威胁,北方始终是中土帝国防御的重中之重,所以自开国以后朝廷便在北方边境上设立了四大节度府,其中由东到西分别是辽东路节度府、河北东路节度府、河北西路节度府以及雍凉路节度府。
这北方四大节度府各自掌握着数十万精锐的边军,合计的总兵力达到了两百余万。
除了北方四大节度府之外,在西南和南方沿边各州以及东部沿海,还都屯驻了相当数量的戍兵。
北方四大节度府再加上南方沿边各州的戍兵,便构成了大楚边军的主要力量,这些边军的总兵力合计达到了三百多万。
但是,在十年前北燕大举南侵之时,北方北方四大军府的两百多万大军竟然疲于应付,北岭防线不堪重负,而且使得刚刚内附不过十年的北峡三郡叛离,失地数千里,最终为了应对西北的变局,朝廷不得不分雍凉路为雍凉西路与雍凉东路,北方四大节度府成了五大节度府。这其中,河北两路节度府凭借北岭山脉作为屏障防守从定襄代三州南下的北燕大军,雍凉东路负责防守凉州北边的面对云州的横山和雍州北边的上岭两条山脉,而雍凉西路则负责东峡四郡的防务。
另外,辽东路节度府则是负责从南面和东南面防守燕地本部的燕军。
惩于前梁“以文驭武”国策的失败,本朝开国后对于“以文驭武”的国策进行了改新,虽然各边军节度使依然是由文官担任,但军一级的主将已经不再由文官担任,而是改由武将担任。
尽管如此,在官场腐败的风气影响之下,加之枢机院和各路节度府的种种条条框框,军中负责军法、后勤等事务的机构也都由文官负责,所以武将们也似乎未能发挥出他们的作用,对北燕的仗打得实在是不能令人满意。
不过,总体上的观念,都是认为本朝的以文驭武制度是比前梁优越了很多。
前梁的“以文驭武”国策在后期的对外战争中已经表现出来了巨大的弊端,由于那些担任统帅和前敌指挥的文官大都不识兵事,结果造成了军队的战斗力虚弱、战略战术呆板,面对北方南侵大军往往一败涂地。
同时,以文官领兵显然并未能杜绝拥兵自重、军阀割据的现象,反而前梁就是亡于军阀割据。本朝太祖就是以文官掌兵而最终统一天下、开创大楚的。
至于大楚的具体军制,江昊已经有所了解,无非就是伍、卒、队、屯、营、军等等。
但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万余人的军建制太小,所以会有临时性的更高一级建制“路”,或者临时指定护军来节制若干个军共同作战。
在古时候一军的主将叫做“将军”,后来改称“督将”。督将之上就是都督,都督是“都督将”的简称,系传统上以高级武将担任的统帅,但这个职位在前梁时代就已被废除、改为了由文臣担任的督师或者各大军府的长官。本朝虽然对军制进行了一些纠正,但却依然沿用了前梁的传统、以文官来担任节度使或者督师以辖制武将,在下一级上也常常使用文官来担任护军而不是委任武职的行军总管或者总兵。
大楚开国时的疆土极其辽阔,虽然尚未收回北方五州的祖地,但依然还是有三十一州之多。与此同时,由于每一州的幅员都要比蓝星上东方大国的一个省还要大,所以大楚的疆域依然是广阔无比。
在如此广阔的国土上建立和维持中央集权的统治,自然是需要一套制度的。大楚的地方官制,主要分为州、郡、县、乡四级,州有州牧、郡有郡守、县有县令、乡有乡长,另外在州郡县三级还各设有丞、尉以协助主官管理行政司法以及军务。
至于乡以下,就只能采用村民自治的办法了。
但能够将统治一直延伸到乡一级,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也算是很了不起了。
而掌控如此大的一个帝国,通讯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世界上的人类驯化了一种叫做信隼的猛禽来传递信息,这信隼要比蓝星上的信鸽强大了很多,而且飞行速度极快、几乎不可能被人类或者其他飞行生物猎杀,因此成为了朝廷掌控庞大帝国的重要通讯手段之一。
不能不说,为了维持统治的稳定,本朝的几代皇帝还真是操碎了心。
当然,大楚的执政者操的心还不止于此,甚至在军队的具体作战上也是效仿前梁管得很细。前梁时期,就好像蓝星上的北宋给前线将领制定阵图一样,朝廷的枢机院制定了一整套的操典和战术规范,前线的作战部队必须要严格执行,依照这规范就算是打败了,主官与将领的责任也比较轻,但若是违反了规范,即使打了胜仗也要受到处分。
虽然大楚对于前梁的做法有所纠正、给予了前线将领更多的自主权,但依然还是坚持了很多东西,比如军法执行上由文职人员来牵制将领,后勤更是完全由文职人员掌控,此外就是操典的严格实行等等。
完整的操典文本是涵盖了行军、扎营、列阵、作战、构筑工事、侦察以及后勤等等一系列军事行动的一套规定。
至于具体的战役部署,在大的方面则是要由边镇的节度府或者督师行辕来制订,各个军团只能遵照执行,不过却不像前
(本章未完,请翻页)
梁那样很少有临战变通的机会,所以情况要好了一些。
但从弘昌帝以来,军队武将系统中攀附文官权贵集团以及腐败等现象加剧、兵器制造的质量以及部队的战斗力下降,所以在对北燕的战争中遭遇挫折也不是偶然的。
虽然这些东西不可能完全从书中看到,但从书中了解了很多大楚的情况后,江昊便可以利用观星望气推演出不少端倪。大楚北方边军的表现不佳,不仅仅是朝廷和枢机院的问题,而且应该与官场的腐败及其所造成军工和后勤系统的混乱低效有关。
至于枢机院制订的这套操典,在正常情况下江昊当然是接触不到,市面上也不可能有这样的书籍出售,不过之前在青木峰他正好有所接触、从中已经了解到了一些相关知识,不由得对这大楚的统治者感到无语。虽然操典和制度对于军队的正规化是必要的,但这种由文官坐在房间里拍脑门制订出来的东西,与现实之间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好在大楚的统治者比前梁还是明智了不少,前线将领还是有很多变通的办法和权力。不然的话,江昊都要怀疑作为楚军的将领怎么可能打胜仗?
除了国内的情况外,江昊还通过阅读了解了一些国外的情况。
在大楚的周边,北方的北疆有北夷人和东胡人,南方的南疆则是南蛮人的地盘。
与游牧的北夷人不同,南蛮人是渔猎民族、更加落后,而且没有什么国家的组织,而是以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的。南蛮人信仰原始巫教,大巫师就是部落的酋长,而每个联盟则有巫王作为首领。
在整个南疆地区,一共存在着上百个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又组成了七个大联盟,每个大联盟又各有一位大巫王。
大巫师、巫王和大巫王的继承不是实行的血亲制度,而是由巫师们推举产生的,一般都是巫师中资历最老、修为和声望最高的那个来担任大巫师、巫王和大巫王。
南疆又叫“岭南”,也叫“莽苍”。这里南疆或者岭南是中土人的叫法,莽苍则是南蛮人自己的称呼,大概的意思就是“绿色大森林”。
中土造字都是有原因的,比如北夷的“夷”字,就是一个人负弓荷箭的象形,表示夷人是善于拉弓射箭的民族。
而南蛮人的“蛮”字,则是一只手捉着一只虫的意思,这是表示蛮人善于驱使毒虫猛兽的象形。
同样的,东胡的“胡”字是一人拜月的象形、代表胡人的拜月信仰,而西戎人的“戎”字则是一人举戈的象形、表示戎人善于制造与使用近战兵器。而狄人的“狄”字的意思就是形若猛兽、性如烈火,同时也形容狄人那火一般红色的毛发。
南疆地域广袤,但大部分地方都是被原始森林所覆盖,开发度很低,南蛮人都栖息在大森林中,常在树上构巢而居。南蛮人不仅善于驱使毒虫猛兽,其实也善于射箭,虽然没有马但却能在林间纵跃如飞,只是中土人与南蛮人接触较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驱使毒虫猛兽的本事。
南疆莽苍乃是原始大森林地带,而且南方的原始森林与北方的不同,北方的森林之中没有那么多的毒虫,所以就算是习惯在森林地区活动的北方人依然是无法深入南疆莽苍。
至于西戎人,则是生活在西原之上与流沙河谷地带,其中西原上的戎人建立了西梁国,流沙河谷的戎人则建立了西夏国,都是农牧结合的文明,其骑兵的战力也是十分强悍、不在北夷人之下。
从西原往西南方向,越过高入云霄的西玛山脉之后便是西番地区。西番人善于农耕,其所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一种类似于蓝星上高粱的“大禾”,其产品在中土被称为“番米”。西番的“番”自然也就是这种大禾的象形。
西番地区没有国家,由数量众多的城邦组成其基本的社会生态,信奉多神教、奉祀的是元素神、自然神和战神等神灵,据说魔法师在那里很受尊敬,军队则是以剑士为主组成的步兵,此外还有驾御大象的象兵。
从西番向西北方向则是西域的东南地区,这里生活着西氐人,西氐人是介于西番人与泰西人之间的人种。
而从流沙河谷出发、沿着天山山脉北麓一直往西或者从西氐向北越过流沙大漠就抵达了西域东部西羯人的地盘,西羯人与西氐人是近亲关系。
西氐人与西羯人最初都是游牧民族,不过现在都已经是农牧结合的民族,他们都信奉一个叫做真神教的一神教,目前西羯人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真神王国、统一了整个西域东北部地区,其君主叫做“神王”,而西氐人则是有一些建立在城邦制度基础上的小王国,但却有一个教主,两者因为争夺教权的正宗地位而势若水火。
在西羯的东北方向、从漠北大草原向西越过贺兰山脉就是西夷大草原,生活在西夷大草原上的西夷人与北夷人是同宗同种,大概是因为受到西羯人的影响,西夷也已经是农牧结合的形态,他们也是建立了一个王国,以前其宗教信仰与他们的北夷同胞一样、信奉的都是玄天大神,不过据说现在也开始有不少人转而信奉真神教了。
中洲大陆的最西端,则是泰西地区。泰西地区也叫“光明大陆”,得名于往古之时盛极一时的光明帝国。不过,这光明帝国早已崩溃,目前的泰西地区处在长期的分裂之中,有大小二三十个王国和大公国。但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整个泰西地区都信奉唯一神光明神的光明教,光明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和影响力,对异教徒往往处以残酷的火刑。甚至,各国的国王和大公登基都必须由居住在泰西地区中央的拉曼圣城中的教宗冕下为之加冕才能得到各方的承认。
泰西人以及西羯、西氐诸人种的起源在《三皇纪》中也有记载,按照书中的说法,这些民族最初应该也是源于昆仑山周围的人族。在神族向四方扩张、并开辟其他神山的时候被某支神族带到了西域,在神族弃世之后长期处在相对落后的社会形态之中,不象中土天华人那样迅猛地发展了起来,因此早期的记载十分简略。书里关于泰西人的详细记载是从四千多年前才开始的,也就是中土已经进入近古时期的一千年后,当时泰西人尚处在青铜时代,有着数量众多的城邦小国,文明十分落后。后来随着人类各族的扩展,泰西人与东方西番人之间的联系密切起来,一些源自西番人的魔法以及世俗文明被引入了泰西,此后泰西地区的文明发展开始加速,在三千年前实现了泰西地区的统一、建立了光明帝国。
光明帝国辉煌了上千年,既与西羯、西氐以及西夷人长期为敌,也与西羯人的真神教王国以及西夷王国一起成为了人族对抗半兽人也即狄人的坚强堡垒,不过最终光明帝国还是灭亡于自己的内乱和半兽人的入侵。
虽然光明帝国灭亡了,但泰西人最终还是在西羯人和西夷人的帮助下击退了半兽人大军,此后光明教廷的精神独尊地位确立、同时泰西分裂为了一些强大的王国和大公国。
正是因为光明教廷拥有着精神独尊的地位,所以信奉元素神的魔法师被光明教廷视为异教徒而遭受排斥,所以此后泰西地区便没有了魔法师,而是由光明教的祭司教士取而代之,至于各国的武力则是以骑士、剑士和长弓手为主。
而在西域的东部,信奉真神的西氐人、西羯人却是不像泰西人那样废黜了魔法,魔法师如同西番一样受到大众的尊敬和追捧。一般认为,西氐人和西羯人的真神教更加注重精神信仰的纯洁性,而非运用力量的方式。所以,也不能由此断言西氐人、西羯人对于宗教没有泰西人那么狂热。
西羯人和西氐人在中土的历史记载中出现的时间要早一些,应该是约八千年前,这些人种在最初也都是一些游牧部落,后来逐渐发展出来了一些半农半牧的城邦,其时间大概是在五千年前中土从中古时期转向近古时期的时候,比泰西早了一千年左右。
无论是泰西人还是西羯、西氐人,其长相都与中土天华人以及北夷、东胡、西戎人不同,都是高鼻深目,应该是受到了魔族血脉侵染的结果。不过西羯、西氐人还是黑发黑眼,应该是受到魔族血脉侵染的程度较泰西人为浅。
至于狄人就不同了,它们就是魔族的血脉后裔,其长相确实就是“半兽人”的样子,青面獠牙、身躯雄壮,而且大概经过万余年极北冰原这种高寒地带的生活使其进化出了一身的棕红色毛发,因此也被中土的普通民众称为“红毛”。
在上古时期,半兽人也即狄人遍布了几乎整个中洲大陆的北半部,不过后来便在人类的不断攻击下逐渐后退到了极北冰原。尤其是在大陆东方,由于天华人的修真文明迅猛地发展起来,在五帝的率领下给予了东方的狄人以几乎毁灭性的打击,因此目前极北冰原东部的狄人数量要比西部少了很多,发展程度也落后了很多,大部分都还处在石器时代。
而西部的半兽人就不一样了,长期与泰西和西羯人之间的战争,使得它们的技术得到了发展,已经发展出来了自己独特的农耕和畜牧文明,并且掌握了金属冶炼的技术、极北冰原的西部地区建立了一个地域极为广阔的半兽人帝国、拥有一支庞大的半兽人军队。
此外,根据从修真界中流传出来的一些信息,极北冰原西部的狄人已经越过大海抵达了大荒西洲,并且在那边有了相当的发展。
大荒西洲位于中洲大陆的西面,两大洲之间虽然隔着汪洋大海,但整个北海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就会封冻,所以半兽人是有可能踏冰渡海抵达大荒西洲的。
当然,也许大荒西洲的半兽人其实是远古时期魔族遗留在那里的,就好像大荒南洲有羽族,也许是中洲大陆南部的羽族迁移过去的,也许是远古时期神族遗留在那里的。
至于真相如何,没有人知道。
需要长期面对强势的北方半兽人帝国,这是中洲大陆西部的人类与东部的人类很不同的一点,平时因为宗教信仰而与泰西人有若仇敌的西羯人、西夷人,在半兽人入侵的时候都会放下与泰西人之间的恩怨而并肩抗敌。
在这颗星球上共有五块大陆,其中人类所居、文明最发达的中洲大陆主体在北半球、其最南部的莽苍接近赤道、最北部的极北冰原却是已经抵达了北极圈。除了中洲大陆之外,还有位于西洋大海对岸的大荒西洲、位于东洋大海对岸的大荒东洲、位于南半球的大荒南洲以及位于北极的大荒北洲。
此外,据说还有一块南极洲大陆,不过却是掩盖在冰层之下,没有人能够确定它是真实存在的。
由于这个世界的航海技术还不够发达、远洋之中又多有凶猛的海兽,所以人类对于其他大陆的情况不甚清楚,就连另外几块大陆的存在的消息也是从修真界中传出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