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楚庄王争霸/老子论道/扁鹊行医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楚庄王争霸:

      

      楚国经过整顿军队发展生产,出现了富国强兵的新局面,楚庄王认为与中原诸侯争霸的时机成熟了。

      公元前606年,楚国讨伐陆浑的戎族,这是邻近东周的小国。得胜之后,楚庄王令大军在洛邑近郊举行一次盛大的阅兵式。一时间,洛邑周围旌旗蔽日,枪矛如林,鼓声号声震天动地。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摸不清楚庄王打的是什么注意,慌张派殿前大臣王孙满前去打探消息。

      王孙满见楚庄王后,代表周天子对楚庄王及楚军表示慰问,并送上了犒劳的礼物。

      他们交谈了一会儿后,楚庄王问王孙满:“我听说大禹铸有九鼎,从夏传到商,又从商传到周,成为世界上的宝贝,现在放在洛阳。这鼎有多大?有多重?”王孙满听话听音,心中对楚庄王此番阅兵用意也已明白大半了。原来九鼎是用九州贡铜铸成,它既代表了九州,又象征着国家权力。现在楚庄王居然问起九鼎,表明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王孙满是个善辩的人,面对楚庄王大逆不道的言行,他说:“治理天下的人主要靠德服人,不是靠鼎的作用。过去大禹有德,远方部落进贡山川珍奇。禹以美金铸鼎,周身饰鬼神和万物图案,护佑小民防祸备慌。后来,夏桀无德,鼎移至殷人之手;纣王暴虐,鼎归于周。由此可见,朝政清明,鼎虽轻不移;朝政昏乱,鼎虽重但必迁。至于九鼎的大小轻重,别人是不应当过问的。”

      楚庄王听了王孙满的话,知道自己还没有灭掉周朝的能力,也就带兵回去了。回国后,楚庄王请来楚国一位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后,开垦荒地,挖掘,奖励生产,增强国力。

      公元前598年,陈国发生内乱,楚国出兵征服了陈国,又迫使郑国归附,后来,郑国服从了晋国。楚庄王得知后,勃然大怒,于第二年亲率楚军进攻郑国,郑国求救于晋,3个月后,由于晋军久久未至,楚军最后攻陷新郑。

      来救援郑国的晋军主将是荀林父,他听说郑已被攻克,便下令班师回朝。副将先轸不听,偷偷率部份人马渡河追击楚军,荀林父见军队有分裂的危险,控制不了先轸率领的兵马,于是横了横心,下令三军渡河,与楚军主力决战。

      楚庄王下令对晋军发起进攻,并亲自擂起战鼓助威。楚军将士如排山倒海般冲向晋军。由于晋军将领意见不一,不能统一指挥,一下就被击溃了。晋军战败,渡黄河时,自相践踏,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楚庄王不想多杀人,于是,立刻下令收兵。

      公元前593年,楚庄王又使宋国降服。这样一来,楚庄王就问鼎成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也真不愧把自己说成是一只一鸣惊人的大鹏鸟。

      ————————————————————————————————

      老子论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东周时曾任守藏史,掌管图书典籍。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场长达5年的内战,最终以王子朝失败告终,王子朝失败后,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管的图书也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

      老子由于深受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想传孔子曾向他问过“礼”,他却给孔子讲述许多深奥的道理,使孔子折服于他。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但较孔子年辈稍长,世称“老子”。老子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后来,老子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道德经》。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世不知其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五千文》,是中国道家的主要经典,全面反映了老子的哲学细想。全书共81章,分上下篇:上篇37章为《道经》,讲的是世界观问题;下篇44章为《德经》,讲的是人生观问题。全书内容丰富,涉及宇宙、社会、人生、军事、政治、医学等各个方面。

      《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提出了一个最高的哲学概念“道”。老子哲学就是由“道”推演出来的,他也因此成为道家的始祖。

      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成为一个整体,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和伦理为轴心的局限。老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庄子所继承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概念,对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思想中最大的闪光点是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道的本性是自然的,他提出了天道自然的观念。他认为天地的运行是自然而然,不假外力的。人也应该和万物一样,是自然的,人生必须消除主观和外在的干涉,使其自然发展。

      千百年来,老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哲学、伦理道德、政治、文化,甚至是中国人的思维。他的思想为战国时代的庄子等人所继承,形成了道家学派。《老子》也被奉为道教的三大经典之一,尊称《道德经》。

      ————————————————————————————————

      扁鹊行医:

      

      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今河北任丘)人,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

      扁鹊年轻的时候,是一空馆舍的主管人,他认识了一个叫长桑君的人。通过长时间的交往和了解,长桑君觉得扁鹊人不错,就把自己多年来的医疗经验和珍藏多年的药方都传授给他。扁鹊经过钻研学习,成了一名杰出的医生。

      扁鹊此后就在今陕西、山西、河北一带行医,为人民解除疾病痛苦。

      扁鹊经过虢国的时候,听说虢国公子因血液运行不畅而突然倒地身亡。他认真询问了公子的病情和症状,认为公子并没有真正死亡,他可以把公子救活。于是求见虢国国君,用针石药剂很快就救活了公子。

      扁鹊经过蔡国的时候,看见蔡桓公气色不好,就很直率的告诉他:“您生病了,病在皮肉之间,现在还比较容易治疗。”可蔡桓公自我感觉良好,坚称自己没病。又过了5天,扁鹊见到蔡桓公说:“您的病已在血脉里,不治就要恶化了。”蔡桓公又没有听扁鹊的劝告。又过了5天,扁鹊见蔡桓公面色灰暗,说:“您的病已在肠胃之间,再不治的话就有生命危险了。”这次蔡桓公还是没理会。又过了5天,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见他面色已全无光彩,知道已是无药可救,就走了。没过多久,蔡桓公就发病而亡。

      此后,扁鹊开始周游列国,随俗为变,处处为病人考虑。

      扁鹊是一代神医,因为名声太大,遭到小人的嫉妒。秦国太医令李醯妒忌扁鹊,觉得自己的医术不如扁鹊高明,就派人把扁鹊杀了。

      扁鹊在医学上的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诊断方面,扁鹊采用了望色、闻声、问病、切脉的四诊合参法,尤其擅长的是望诊和切诊。因此《史记》中称赞道:“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第二,在经络藏象方面,扁鹊提出病邪没经络偱行与脏腑的深浅,以及病由表及里的传变理论。第三,在治疗方法方面,扁鹊提出辩证论治与综合治疗结合。第四,在科学预防方面,扁鹊提出了6种病不能治,即“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足,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其中“信巫不信医”,反映出扁鹊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把中药制成丸、散、膏、汤剂等品类也是他的创造。他是我国中医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医学家,为我国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把他比做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后来的中医都尊他为祖师。扁鹊的医学论理,被后人整理成一部医书,名叫《难经》,是中医学的宝贵文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