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灭蝗:
唐玄宗在平定太平公主集团、执掌全部大权后,国内仍然是经济凋敝,吏治混乱,困难重重。
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玄宗决心首先整顿吏治,任用贤人。先前武则天和韦后为了收买人心,用人不问才干,大量任用官吏,导致官僚机构膨胀。玄宗首先下令严格官员铨选制度、裁汰冗员,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任命官员,消除了人浮于事的现象。
在整顿吏治的同时,他还起用贤臣姚崇和宋璟。姚崇在武周和睿宗朝已两次入朝为相,素有“救时宰相”之称。开元元年十月,玄宗召见姚崇,宣布任命姚崇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以为姚崇会大喜过望,但姚崇却沉默不语,也不拜谢龙恩,心中好生奇怪,稍后姚崇才对皇帝说:“臣有建议十项,如果皇上不听或不实行它,臣斗胆冒死不接受皇上的任命。”玄宗颇感兴趣,便让他说来听听。姚崇逐一说出他的10项要求:实得仁政;不求边功;不要让宦官干政;减少百姓赋税;不要再建造寺庙;以礼法对待大臣等。玄宗听完姚崇的10项建议,郑重承诺愿意实行,接受了姚崇的建议,任命他当宰相。姚崇任宰相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把朝政治理得焕然一新。
正当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场特大蝗灾。中原的广阔土地上,到处都是成群的飞蝗。那蝗群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片,遮天蔽日。蝗群落到哪里,哪里的庄稼就被啃得荡然无存。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大。地方官吏向朝廷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传到京城。
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处理得当,是可以治理的。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驱蝗,蝗虫完全可以扑灭。
唐玄宗很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将火堆燃起来。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各地官名发动起来,用姚崇的办法灭蝗,效果很显著。仅汴州一个地方就扑灭了蝗虫14万担,灾情缓解了下来。
可是那时在长安朝廷里有一批官员,认为姚崇的灭蝗办法过去没人做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推行,只怕会闯出乱子来。
唐玄宗见反对的人多,也有点犹豫不定。他又找姚崇来问,姚崇镇定自若地回答:“做事只要合乎道理,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大蝗灾的年头,都因为没有采取好的扑灭措施,造成严重灾害。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食不多,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粮吃,流离失所,那样才危险呢。”
唐玄宗一听蝗灾不除,国家安全会受到威胁,就害怕起来,说:“依你说,该怎么办才好?”
姚崇说:“大臣们不赞成我的办法,陛下也有顾虑。我看这事陛下只管交给我来处理。万一出了乱子,我愿意受革职处分。”
由于姚崇不顾个人安危,只考虑国家安全、百姓的生活,坚决灭蝗,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
姚崇一生节俭,衣着朴素,妻子儿女也过着贫寒的生活。开元四年姚崇病重,宋璟前往探视,见他家床铺破席,门无布帘,时值刮风下雨,只好将竹席挡雨,深受感动。姚崇死后,家中无钱发丧,后有一个老家人自愿卖身替他办丧事。玄宗听说后,赏赐了他100段布帛、200石粮食。后玄宗偶经他的墓地,见墓地上空无墓碑,感动得泪雨滂沱,命人为他立碑,并亲手书写了碑文,以嘉良臣。
唐玄宗在他即位以后的前20多年中,除了姚崇之外,还任用过好几个有名的贤相,比如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人。他还愿意采纳宰相和大臣们的正确意见,实行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
一行测子午线:
唐代高僧一行(公元683年~727年),俗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是唐代著名的佛学家和数学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
一行的曾祖父张公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国功臣,他的父亲张檀曾做过县令,但是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期已经衰微。
一行自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稍长,博读经史书籍,对于历象和阴阳五行尤其感兴趣。那时的京城长安玄都观藏书丰富,观中的主持道长尹崇是远近闻名的玄学大师。一行前往拜谒,尹崇对于他的虚心求学极为嘉许,耐心的给予指导。
有一次尹崇借给一行一部汉代扬雄所作的玄学名著《太玄经》。可是没过几天,一行就把这部书还给了尹崇。尹崇很不高兴,严肃地对他说:“这本书道理深奥,我虽已读了几遍,论时间也有几年了,可还是没有完全弄通弄懂,年轻人,你还是拿回去再仔细读读吧!”一行十分郑重地回答说:“这本书我的确已经读完了。”然后,取出自己读此书的心得体会《大衍玄图》和《义诀》等交给尹崇,尹崇看后赞叹不已,称赞他是博学多识的“神童”。从此一行就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
武则天执政时,梁王武三思图谋不轨,四处网罗人才。一行为逃避武三思的拉拢,跑到嵩山,拜高僧普寂为师,剃度出家,改名敬贤,法号一行。普寂为了造就他,让他四处游学。从此,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名山古寺,到处访求名师,一边研究佛学经义,一边学习天文历法、阴阳五行以及地理和数学等。唐代郑处诲的《明皇杂录》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说一行不辞千里,访师求学,受到在天台山国清寺驻锡的一们精通数学的无名高僧的指导,为他以后编制《大衍历》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多次征召一行,他均以身体欠佳为由婉辞。公元717年,唐玄宗特地派他族叔张洽去接,他才回到长安。一行一到京城就被召见,唐玄宗问他特长,他说只是记忆力好些。唐玄宗当即让太监取宫人名册。一行看过一遍,就将宫里所有人的姓名、年龄、职务依次背出。唐玄宗大为叹服,恭称“圣人”,并让他做了自己的顾问。在长安期间,一行住在华严寺,有机会和许多精通天文和历法的印度僧侣交往。获得了许多印度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他与印度高僧一起研讨密宗佛法,翻译了很多佛教经典。
为了观测天象,一行在机械制造家梁令瓒的援助之下,创制出了黄道游仪和水运浑象等天文仪器。通过实际的观测,一行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发现与古代典籍所载的位置有若干改变,现代天文学称之为“恒星本动”。
公元724年~725年,一行主持了规模宏大的天文大地测量,测得了子午线1°的长,这是世界上首次实测子午线。
从公元725年起,一行历经两年时间编制成了《大衍历》(初稿)20卷,纠正了过去历法中把全年平均分为二十四节气的错误,是我国历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一行陪同唐玄宗前往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新丰镇)时病倒,当晚即与世长辞,时年44岁。玄宗赦令将他的遗体运回长安安葬,并为他建筑了一座纪念塔。
实测子午线,一行基本上按照隋朝刘焯的设计方案,派太史监南宫说在黄河南北选定四个地点(今河南的滑县、开封、扶沟、上蔡)进行实地测量,推翻了过去一直沿用的“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谬论。一行根据测量的结果,经过精确计算,得出了“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而北极差一度半,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度”的结果。就是说,子午线每1°为13111千米(近代测得子午线1°长11094千米)。这实际上是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长度的活动,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一再称:“这是科学上划时代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