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一章:雕版印刷术/唐三彩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和推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被称为“文明之母”。

      雕版印刷术是印刷术最早的印刷模式,它的出现,标志着印刷术的产生,不愧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发明。

      关于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学界有好几种说法,有东汉说、东晋说、魏晋南北朝说、隋朝说、唐朝说、五代说、北宋说。但是根据考古研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雕版印刷技术发明在隋末唐初。在发现的唐代雕版印刷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公元868年雕印的《金刚经》和韩国发现的武则天时代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伴随着物质基础的充裕和技术条件的成熟,雕版印刷术的产生,已忧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隋唐以前,造、镂金、制笔、研墨、造纸等奠定了物质基础,制陶、印章、刻石、捶拓、模像、凸版印花等提供了技术条件,这是一个不断累积、由量变到质变逐渐完善的成长过程。

      在物质基础方面,主要是指对雕版印刷术发明起决定作用的纸、笔、墨。造纸术发明后,经过蔡伦、左伯和张永等造纸专家的改进和推广,迅速取代了竹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帘床抄纸器,造出了匀细的薄纸;采用涂布技术,提高了纸张的吸墨性能;广泛采用染潢技术,使纸的质量不断提高。造笔和制墨技术均发明于先秦,经过近1000年的改进,魏晋时期已经十分成熟。造纸、造笔和制墨技术的成熟,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技术条件方面,主要是捶拓与石碑拓本技术,镂花模板、刺孔漏印、凸版印花技术,以及印章与佛像模印技术这三种技术方法的成熟。其一,捶拓与石碑拓本这种方法,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是一种较简便的复制文字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洇湿的纸平铺于石上,用软刷将纸刷匀,经达捶打使纸紧贴在石面上;然后再用细布包裹棉花做成拓包,蘸上墨汁,在纸面上轻轻拓刷;因为石上的字是凹进石面的;所以有文字的部分受不着墨,把纸揭下来,便成为一件墨底白字的复制品,这就是拓本,也称拓片。其二,镂花模板、刺孔漏印及凸版印花这些方法,是古代纺织业的印染技术。镂版印花,是用两块雕镂成同样花纹的木板或油纸版等,将织物置于两块花版之间,将其夹紧,然后在雕空处注以色浆,印上花纹;刺孔漏印,是在硬纸板上刺孔成像,然后再进行描画或直接从孔透墨印刷;凸版印花,又称木板印花,其花版不镂空,花纹图案呈阳纹线条上,然后铺上丝织物加压,织物上便显出花纹。其三,印章与佛像模印。印章是对镌刻甲骨、金石这一传统的继承。印章有阳文和服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

      雕版印刷是我国古代应用最早的印刷术,其工作原理是:首先把木材锯成一块块的平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到木板上,然后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都凸起在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覆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就做成了。这种在木板上雕字印刷的方法,被称为“雕版印刷”。雕版印刷的版材,古人最初选用梓木,所以称刻版为“刻梓”或“付梓”。以后也广泛使用梨木和枣木,故刻版亦被称为“付之梨枣”。

      雕版印刷术具备工艺简单、费用低廉、印刷快捷的显著优点,比之早先的手写传抄要优越百倍,所以一经发明,便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迅速得到推广和传播。

      雕版印刷在唐代民间广泛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宗教活动。大量佛教、道教经典典籍被印刷出版。二、刻印诗集、音韵书和教学书籍。白居易和元稹的诗集被“模勒”出版,受到百姓喜爱。三、历法、医药等科学书籍的印刷。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的一项独特的发明,它是无数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经验和结晶。

      ————————————————————————————————

      唐三彩:

      

      瓷器是我国古代独创的一项重大发明。原始瓷器是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经历了1500多年,制瓷技术到东汉后期已基本成熟;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唐代烧制瓷器的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唐三彩样式多样,内容丰富,被誉为唐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主要是用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古称唐三彩,实际上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它有二彩的,也有四彩的,其他的色彩还包括蓝、赭、紫、黑等。

      唐三彩是在继承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之上,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有了新的认识之后,经过实践创新烧制而成的。它的制作工艺是:用白色黏土做胎,然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有色金属元素的矿物做釉料着色剂,再在釉料中加入铅作为助熔剂,最后经800c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唐三彩从开始烧制到工艺成熟,经历了一个由粗到精、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

      唐三彩的出现受到盛唐时期繁盛的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社会风气影响。盛唐时期厚葬之风盛行使用这种三彩陶,自唐初出现以后在各地迅猛发展,特别是西安、洛阳一带。唐三彩包括俑和器皿两大部分,器物如壶、罐、瓶、尊、碗、盘、杯、钵、枕及文房用具等,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各方面,体现了国力强盛的盛唐气象。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唐三彩受异邦的影响很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唐人大有胡气。”“胡气”也鲜明地反映在唐三彩的造型上。“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从盛至衰,国力削弱致使陪葬之风不如从前兴盛,风靡一时的唐三彩也随之滑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