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蜜腹剑:
唐玄宗执政二十多年,见天下太平,便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他觉得,天下太平无事,宰相管政事,将帅守边防,自己何必那么为国事操心。于是,他就追求起奢侈享乐来了。
宰相张九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常常给唐玄宗提意见。唐玄宗本来对张九龄很敬重,但是到了后来,再也听不进张九龄的意见了。
李林甫原是吏部侍郞,奸诈狡猾。他善于拉拢宦官和妃嫔,故而对皇帝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因此,他每次都能揣测到皇帝的心思而去奏旨,深得唐玄宗的赏识。当时唐玄宗对武惠妃最为宠爱,其子寿王瑁也最受玄宗喜欢。李林甫陷附武惠妃,由此得以擢升为黄门侍郞。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五月二十八日,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三人分别被唐玄宗任命为礼部尚书、中部书令、侍中,同为中书门下三品。
唐玄宗想提升李林甫为宰相,跟张九龄商量。张九龄看出李林甫是个心术不正的人,就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就要遭难了。”李林甫听到这些话,把张九龄的恨得咬牙切齿。
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没读过书,但是很会理财。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不赞同。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是宰相的合适人选;张九龄是个书呆子,没有大局观念。”
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任用牛仙客的事。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生气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做主吗!”
经过几件事,唐玄宗越来越讨厌张九龄,加上李林甫的挑拨,终于找了个借口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了宰相。
李林甫当上宰相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见。
有一个谏官不肯依附李林甫,上奏向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他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去外地做县令了。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再向玄宗提意见了。
李林甫自知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出朝廷。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笑脸逢迎,却在背地里暗箭伤人。
有一个官员叫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去外地做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说:“严挺之在什么地方?这个人很有才能,可以任用。”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
退朝后,李林甫忙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说:“你哥哥不是一直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有一个办法能让他如愿。”
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对他哥哥很关心,当然很感激,连忙请教该怎么办才好。李林甫说:“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自己得了病,请求回京城来治病就行了。”
严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果然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这时,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唐玄宗说:“实在太可惜了,严挺之现在已经得了重病,干不了大事了。”
唐玄宗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作罢了。像严挺之这样上当受骗的还有很多。但是,不管李林甫装扮得多么巧妙,他的阴谋诡计还是被人们识破了。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甜蜜,肚里藏着剑”(成语“口蜜腹剑”就是这样来的)。
公元747年,玄宗欲广招贤士,下令凡有一技之长者,都可以到长安参加考试。李林甫下令郡县官吏先行挑选,然后送到尚书省,由尚书复试、御史中丞监试,然后再挑选几人送至皇上。考试结束,李林甫未录取一人,却向玄宗贺喜说:“这些人才能平庸,可见野无遗贤。”
李林甫在宰相的职位上,一干就是19年,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挤,一批批阿谀奉承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就在这个时期人,唐朝的政治从兴旺走向衰败,“开元之治”的繁荣景象也消失了,接着就发生了“天宝之乱”(天宝是唐玄宗后期的年号)。
————————————————————————————————
李白傲权贵:
唐玄宗暮年,宠爱年轻貌美的杨贵妃,并把她的近亲都封了官。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天都在宫里饮酒作乐,时间一久,宫里的一些老歌词听腻了,他便派人到宫外去找人来给他填写新词。就这样,贺知章推荐李白进了宫。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城(位于今巴尔喀什湖南),5岁的时候,他父亲才千里迢迢拖儿带女回到内地,在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县)清廉乡(一作青莲乡)定居下来。
李白的父亲对李白从小就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所以李白5岁时就能诵六甲,10岁时就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书,连佛经、道书他也拿来读。
20岁前后,李白游历了蜀中的名胜古迹,并作了《登锦城敬花楼》、《白头吟》、《登峨眉山》等名诗。雄伟壮丽的山川,开阔了李白的视野,养育了李白广阔的襟怀、豪迈的性格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李白决心像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那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他不愿像当时的读书人那样,走科举入仕的道路,而是希望依靠自己的学问、品德,获得声誉,一举成名。
抱着这种目的,李白在家乡时就开始了“遍访诸侯”的活动。出蜀之后十余年中,李白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的求仕活动未获得成效,他的诗歌却越来越成熟了,而社会的阅历和生活的磨难,更使他洞悉到世态的炎凉。在这期间,李白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自己也因而名满天下。后来,贺知章利用唐玄宗找人填写歌词的机会把李白如何有才学、如何想为国出力的情况奏明了唐玄宗。唐玄宗很爱才,对李白的诗也十分欣赏,当即决定召见李白。
公元742年,李白应召入宫。10余年来的愿望终于在这一天实现,李白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于是他口中吟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高高兴兴地面见唐玄宗去了。
李白到了长安后,被安置在翰林院,以才华出众经常为皇帝起草诏命,或侍从皇帝出游,写些宫廷题材的诗文;侍从之暇,则在繁华的长安市上游冶饮酒,贺知章金龟换酒的事就发生在这时候。对于他们的宴饮盛况,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有生动的记载,李白的风采最为出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但是由于他本人的桀骜不驯,不但官僚显贵容不得他,连唐玄宗也打消了重用他的念头,把他晾在一边。李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经过一番思索,终于下决心离开。就这样,他怀着怨愤而又眷恋的心情,告别了皇帝,告别京城。这时距应诏入京刚好3年。他的名篇《蜀道难》、《行路难》、《月下肚酌》以及一部分《古风》,都写于这个时期。
李白不幸离开长安,却赶上了一个千年的约会。这个意外的相逢,或许是文学史上最美的故事。他出京后,向东到了洛阳,在这里和杜甫相遇。诗仙和诗圣终于见面了,而且还加上了高适。他们三人一同东游梁宋,终日痛饮狂歌,慷慨怀古。这年的秋天,高适一人独自南游,李白和杜甫继续同行,到了齐鲁大地。二人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结下身后的友谊。
此后李白继续自己的天涯孤旅。他北游燕蓟,南返梁宋,往来于宣城、金陵等地,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前后一共10年时间。这10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他或批判现实,或寄情于纵酒求仙,或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怀念真挚的情谊。《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远别离》、《秋浦歌》组诗、《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哭晁卿衡》、《赠汪沦》等篇章,就写于这一时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写于居留宣城期间。谢脁楼是南朝谢脁担任宣城太守时修建的楼。李白对谢脁十分钦佩,登上他的故楼,自然会有万千感慨: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若论感情之奔放激烈,《将进酒》最能代表李白的特色。一开篇,诗人就用两组奔放跳荡的排比长句,如天风海雨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万里长河是那样的伟大,而生命是如此的渺小脆弱。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巨人式的悲伤,但是悲伤却不悲观,在诗仙看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全诗笔酣墨饱,由悲转乐、转狂傲、转愤激,如黄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感情悲愤而发为狂放,诗句豪纵而不觉其浮器,自有一种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洛阳称帝,攻破潼关。玄宗幸蜀,长安沦陷,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之中。
此时李白已年近花甲,他认为当此天下大乱之际,正是壮士立功之秋。他进永王李璘的幕府。玄宗幸蜀,太子即位称帝。安史之乱还未完全平复,皇家兄弟先打起来了,结果永王战败。李白沦为朝廷的囚犯,坐监狱,遭流放,甚至几乎被杀头。李白在狱中,亲人朋友多方营救,但是朝廷还是判处他长流夜郞。亲人相送至浔阳江头,然后他只身西行。他仍旧作诗、喝酒,走到了白帝城。这时候朝廷大赦天下,诗人欣喜的心情无法言表,立即返舟东下,重出三峡: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遇赦后,他又作了很多诗。如《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豫章行》,都是很感人的诗篇。《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他这样描写庐山:“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竟然还能写出如盯豪壮的诗句,从古到今,能有几人?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顽强而执着地追求着惊世骇俗的功业。一直到临终,他还写了一首《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