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二十六章:徐霞客探险/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徐霞客探险:

      

      当明王朝闹得污浊不堪之时,在江阴一带有个青年,不满朝政腐败,不愿应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却立志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1586年~1641年),名宏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阴(今江苏江阴)人。

      徐霞客出生于缙绅富贵之家,从小就特别喜爱看历史、舆地志和山海图经、游记、探险记一类书籍。幼年的徐霞客深深被这些书籍所打动、吸引,下决心要做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由于徐霞客祖上几代为官,加上当时走仕进之路被认为是读书人的正道,所以少年的徐霞客也免不了要参加科举考试。但是通向仕途的大门并没有向徐霞客打开,失落之余,他下定决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在地理研究上。

      徐霞客在研读古代地理书籍时,发现其中很少有介绍各地的自然地理景观,尤其是边远地区情况的书,他觉得这是个不小的遗憾。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22岁的徐霞客背上行装,从此开始了外出旅游的征程。

      在此后的30余年里,徐霞客差不多每年都要外出旅游考察。他怀辞劳苦,万里遐征,北履燕冀,南涉闽粤,西北攀太华之巅,西南抵云贵边陲。这位孤胆旅行家的足迹遍及全国,到过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北京、天津和上海等19个省市。徐霞客外出考察得到了他家人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他母亲持续不断的鼓励。母亲在70岁高龄时,还满怀豪情陪徐霞客游览了荆溪、勾曲(今江苏宜兴一带)。

      在考察过程中,徐霞客不仅经历了大自然的严酷考验,而且时时受到种种人为因素的挑战。他曾经3次遇盗,4次绝粮,几乎因此而毙命。但是,所有这些困难都没有让他停下脚步。

      明崇祯九年(1636年),是徐霞客外出旅游考察中颇具意义的一年。51岁的徐霞客从家乡出发,途径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并到达了此次旅游和考察最远的地方——云南,历时5年。这次外出考察,是徐霞客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为期最长的一次。

      有一次,他在湖南茶陵听说当地有个麻叶洞,当地人说洞里有神龙或者精怪,没有法术的人都不敢进洞。徐霞客不信鬼怪,他出高价雇当地人当向导,进洞考察。正要进洞的时候,向导问他是什么人,徐霞客告诉他自己是个普通的读书人。向导听后吓得直往后退,说:“我以为您是什么法师,才敢跟您一起进洞。原来你是个读书人,我才不冒这个险呢。”

      徐霞客也不勉强他,带着自己的仆人举起火把进了山洞。村里的百姓听到有人进洞,都拥到洞口来看热闹。徐霞客在洞里考察了很久,直到火把快燃尽才出来。围在洞口的百姓看他们安全出洞,都十分惊奇,说:“我们等了这么久,以为你们被妖精吃了呢。”

      徐霞客在西南漫游的时候,除了随身带一个仆人外,还有一个名叫静闻的和尚和他们做伴。有一次,他们在湘江乘船的时候,遇到了强盗,行李财物被抢劫一空,静闻和尚也受了伤,在半路上死去。到最后,连他随身的仆人也离开他逃走了。但是这些挫折丝毫都没有动摇他探索自然奥妙的决心。

      在最后一次考察中,徐霞客因“久涉瘴地,头面四肢俱发疹块”,染上重病,后来“二足俱废”,不能远行了。1614年,徐霞客病逝。

      在长期游历生涯中,不论路途多么劳累,情况如何艰险,他都坚持把当天的经历和考察情况记在日记里面。在日记里面,徐霞客以清新奇丽的文字描摹大自然的瑰丽多姿。这些日记凝聚着徐霞客大半生的心血和成果,是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可惜的是,他生前来不及整理,日记原稿大都散佚了。后来经过数次整理成书,就是闻名于世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古今游记之最”,全书共20卷,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裁详细记录了徐霞客旅行生涯中的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了他所到之地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物、植物以及少数名族的经济状况和风俗习惯等,是他30多年坚持不懈地研究和探索自然奥秘的总结。游记的内容丰富多彩,记述翔实准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很高的学术价值。

      ————————————————————————————————

      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宋应星(1587年~1667年),字长庚,江西南昌府奉新县北乡人,是我国明代晚期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出身于书香世家,曾祖父宋景曾做过督察院左都御史,是明代中期重要阁臣。宋应星共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

      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资质特异,“数岁能韵语”,有过目不忘的才能。他幼时与兄应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读书,一次因故起床很迟,躺在床上边听边记应背文7篇。等到课上馆师考问时,他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令馆师大为惊叹。年纪稍大,考入本县县学做庠生,熟读了经史及诸子百家,推崇张载,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与兄应升同赴江西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两人同榜考中举人,他名列第三,应升第六。在当时江西的1万多名考生里面只录取83人,奉新只有宋应昨兄弟2人,故称“奉新二宋”。

      同年秋,兄弟二人赴京师参加次年的丙辰会试,结果没有考中。事后得知此次考试涉嫌舞弊,状元的考卷是他人代作的。为了下次再考,他们前往江西九江府的白鹿洞书院进修。此后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和天启元年(1621年),宋应星兄弟两次上京赶考,可惜都未能考中。45岁以后,宋应星对功名逐渐冷淡下来,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于钻研与国计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并准备着手编纂一部科技巨著。

      崇祯七年(1634年),宋应星出任袁州府分宜县县学教谕。在任职4年时间里,他编著了大量的著作并刊行,有《野议》、《画音归正》、《开工开物》、《论气第八种》和《卮言十种》等。

      崇祯十一年(1638年),改为福建汀州府推官,是地方司法官员。

      崇祯十四年(1641年),调升毫州知州,为从五品。

      崇祯十五年(1642年),调任滁和道南瑞兵巡道。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夏,明朝覆灭,清兵入关,他弃官归里。

      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拒不出仕,在贫困中度过晚年。

      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赞宋应星是“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博学多才,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著作颇丰,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文学等诸方面。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主要代表作,此书刊刻于崇祯十年(1637年)。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强调自然力(天工)与人工的配合,即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产物。

      《天工开物》分上、中、下3卷,共18章,绘图123幅。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和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总结,内容覆盖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是一部科技史上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上卷包括《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6章,涉及与农业相关的诸方面;中卷包括《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7章,内容有关工业技样;下卷包括《五金》、《佳兵》、《丹青》、《曲糵》及《珠玉》5章,也是和工业技术相关的方面。

      《天工开物》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详尽记载了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并且用技数据给以定量解说,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无可置疑地成为一部科学技术的完整著作。

      《天工开物》在18世纪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成为当时畅销的读物。19世纪中期,《天工开物》传入法国和德国,又传入俄国和意大利。1966年,《天工开物》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天工开物》已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海外广泛流传,受到高度评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