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 10 部分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酒囊饭袋啊。”

    “我是酒囊饭袋,你岂不是R朋酒友了?”沈冲大笑,笑声很大,但没什么笑意,他一边随着人流走上渡轮,一边胡言乱语:“严浩,你知道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吗?”

    “什么理想?”严浩也知趣,捧了一句。

    “吃好,睡好。”

    严浩一愣,这算哪门子理想?

    “子曰:食色性也。”沈冲摇头晃脑的解释道:“我的理想,就是吃世界上最好的美食,睡世界上最好的美人。”

    这次不仅严浩大笑,周围几个听到沈冲话语的路人甲,也跟着笑了……

    ……

    想要收购魔方发明专利的,正是沈冲上次在小白脸的办公室里看到的那个秃顶老外,李开元介绍说他叫拉瑞…尼古拉斯(larry…nichols)。(注2)

    沈冲拒绝出售魔方专利,但是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以公司的名义和尼古拉斯合资,在美国本地设立魔方生产厂。

    沈冲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

    刊载了魔方文章的《科学美国人》发行之后,尼古拉斯是最早前来订货的人,现在他开价300万美元的收购专利,说明魔方在北美市场的销售极为火爆,不然他不会开出这么丰厚的条件。

    沈冲知道,前世历史上,魔方在没有大做广告的情况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在北美卖掉了200多万个,这还只是玩具厂产能不足,市场缺货的情况下的正版魔方销量数据。

    而现在,香港的两家玩具厂全负荷运转,一个月的产量才20多万个,还要兼顾日本,东南亚和欧洲的市场,明显不能满足北美市场的需求。

    深圳才刚刚改名建市,明年8月才会建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还要等好几个月才会颁布,此时在内地建厂还不现实,远水解不了近渴。

    所以即使在北美生产成本更高,还要和人分享利润,沈冲仍然决定在北美开工厂,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会更快,他可不想因为产能不足,导致历史上的“魔方饥荒”现象重演——因为市场缺货,各种盗版魔方充斥北美,使得正版魔方在恢复产能后也卖不掉了……

    尼古拉斯听过沈冲的提议后,表示需要考虑一下,沈冲自无不可,毕竟是几百万美元的大生意,慎重一点是必须的,大手一挥就做决定,只适合他这样的穿越党。

    谈完事情,已经夜里七点多了,沈冲在码头吃了一顿饺子,感觉还好,李开元可饿的两眼发昏了。

    于是两人没有像往常那样步行回家,而是打了辆出租车回去。

    “元元姐,你去学一下驾照吧。”在出租车上,沈冲说道:“我最近太忙,没时间去,你学了以后也方便一点。”

    “过几天就去。”李开元答应了一声,抱着沈冲的胳臂,过了一会,说道:“阿冲,我准备在外面买房子了。”

    “哦?”这倒是个好消息,以后不用总对酒店跑了,酒店虽然豪华,但毕竟是为过客准备的,缺乏温馨稳定的味道,沈冲很不喜欢,“准备在哪里买?”

    “还没定,这几天和馨馨一起跑了几个楼盘。”李开元说道:“天宝也不小了,得有点自己的空间,不能老和我挤在一起睡。”

    “要不你去半山买呗。”沈冲提议道:“正好也给天宝换个学校,她学习成绩挺好,要是以后考上了港大,回家上学都方便。”

    半山指的太平山山顶及中环之间,东至湾仔,西至薄扶林,南至郊野公园,北至上环的一块区域,半山区居高临下,植被丰富,空气新鲜,又临近上环、中环及金钟这些黄金商业区,不仅坐拥山林之间的清净与幽远,推窗还能看见壮观的维港海景与璀璨的香港夜景,是香港最被推崇的居住地之一。

    沈冲记得90年代的时候,某个香港女作家的恋爱小说,在内地风靡一时,书中富家公子的标准就是拥有一套千呎半山豪宅——千呎折合内地标准,还不足100平米!

    “半山太贵了。”李开元显然很心动,但又犹豫不决,”大的买不起,小的住着又太挤,总不能我一个人跑去住半山,把我妈他们丢在观塘。”

    “要不你去何文田买个大一点的吧。”下了出租车,沈冲提着装水饺的袋子,提议道:“我前几天去过那里,环境也还不错。”

    “好吧,我找个时间过去看看。”

    春节过后,魔方开始稳定赚钱了,李开元就死活不让刘婶再去卖水果了,太辛苦,起早贪黑的,这丫头虽然经常和刘婶斗气拌嘴,但心是极孝顺的。

    刘婶没活干,就每天烧饭做菜,中午送,晚上等,把李开元养的脸都有点圆了。

    沈冲也跟着沾了点光,晚上经常去蹭饭,差不多把李家当自己家了。

    “刘婶,李叔呢?”一进门,沈冲就举了举手中的袋子,说道:“今天遇到了一个正宗做北方饺子的摊,老板娘和李叔是同乡,也是山东人,就买了点回来。”

    “你李叔做工去了。”刘婶接过袋子,说道:“有家人要打几个衣柜,今晚请他过去看木材。”

    嗡嗡嗡时候,长城一片狼藉的时候,李唐就靠做木工养家糊口,沈冲家里那些造型不俗的家具,都是出自他的手。李唐的手艺在周围名气不小,现在虽然回到长城了,私底下还会接活做。

    “那先放冰箱里吧,等李叔回来了,煮给他尝尝。”

    吃过饭,李开元端着几个盘子,跟着刘婶进了厨房。

    沈冲则坐在沙发上,和天宝一起看电视。

    “天宝,你的魔方玩的怎么样了?”

    “我现在很厉害的哦。”天宝跳下沙发,站在沈冲面前,自豪的大声说道:“没有人比我复原的更快,连老师都比不过我!”

    “真的?”

    “当然是真的。”天宝从沙发角落里摸出一个有点磨损的魔方,递给沈冲,说道:“你打乱它,看我表演给你看。”

    沈冲拿过魔方,随便扭了几下,递还给她。

    然后就看到天宝那两只青葱小手,仿佛穿花蝴蝶一样,翩翩起舞,几乎是眨眼之间,就复原了魔方。

    “看到了吧!”天宝得意洋洋的翘着下巴,一副神气活现的得意样子,满脸都是求夸奖的表情。

    沈冲震惊了,以他刚才的目测时间,天宝复原魔方的时间应该在十秒左右,这是非常惊人的速度,前世里,复原魔方的最快世界纪录是7。53秒,天宝不过才玩了一个多月,就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天赋可谓惊人。

    正想说几句真心实意的夸奖话,就听到厨房里发出“啪”的一声,好像是有东西打碎了。

    “怎么了?”沈冲走过去一看,是刘婶失手打碎了一个碗。

    “阿冲,元元说的是不是真的?”刘婶一副不能置信的样子,问道:“她说你们一个月赚了两百多万?”

    沈冲看着李开元在刘婶背后伸舌头,于是笑着点头,承认道:“是真的。”

    “是你和元元每人两百多万,还是一共两百多万?”

    “当然是每个人200多万啊。”沈冲无视李开元胡乱比划的手势,说道:“元元姐刚才还在跟我商量,说想买个大房子,给刘婶养老用。”

    “姐姐要买新房子吗?”天宝闻言,凑了过来,开心的问道:“在哪里买?有没有我的房间?”

    ……

    走出李家的时候,沈冲还隐约听到欢快的讨论声音,再想到湾仔码头上,那个手臂通红的小姑娘,不由的想起一句词。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

    注1:湾仔码头女老板的故事,tvb曾据此改编为电视剧《水饺皇后》

    注2:此处老外姓名为致敬,1972年,larry…nichols发明了磁铁结构的2阶魔方。

    第一卷 第二十七章 邵氏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号逸夫,香港最著名的娱乐业大亨,因为在邵家八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在香港功成名就之后,被尊称“六叔”。

    邵逸夫1958年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广告语在东南亚街知巷闻,其经典电影作品脍炙人口,是一代华人的集体回忆。

    香港的城市标签里,如“东方好莱坞”,“娱乐之城”,“旅游胜地”等,大都离不开邵逸夫的功劳。

    对这样的人物,沈冲很尊敬,所以这次采访,他亲自出马,一是为了一睹传奇人物的真容,满足身为电影爱好者的执念,另一方面,他想看看邵氏能不能再抢救一下。

    如果邵氏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僵化的制片部门,重整旗鼓,再战江湖,而不是在几年后黯然退出电影市场,对沈冲的未来计划有很大的好处——好莱坞有七大电影公司,沈冲不求多,一个邵氏,一个嘉禾,能撑着不倒,就是帮助了。

    采访进行的很顺利,邵逸夫在清水湾大埔仔的邵氏影城办公室里,给了沈冲和罗孚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

    编辑们拟定的采访内容,都是些四平八稳的普通话题,毫无风险性和敏感性,沈冲对这些回答套路早就注定的问题毫无兴趣,他干脆让罗孚担任主采访人,自己充当配角,坐在一旁安静的做记录。

    可能是接触过不少次的缘故,罗孚没有出现怯场或紧张的情绪,和邵逸夫的互动很自然,转换话题、引导答案等细节都掌握的相当好,用了4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的预订采访内容。

    当邵逸夫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后,罗孚目视沈冲,请示下一步的动作。

    沈冲轻轻颔首,表示满意他的表现,然后合上速记本,轻轻咳了一下,说道:“邵爵士,我能问您几个问题吗?”(注1)

    “请说。”邵逸夫久居高位,说话间自有一股从容不迫的味道。

    “这几个问题比较敏感。”沈冲关掉了录音笔,说道:“邵爵士放心,如果您不同意,我们杂志是不会发表的。”

    邵逸夫微微点头,示意他可以提问。

    “邵爵士,邵氏去年的电影票房很不理想,在香港电影市场上的占有率持续下滑,面对这样的状况,邵氏将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重振票房?”

    “有句老话,叫做一动不如一静。”邵逸夫并没太在意,“我做制片业务,已经快半个世纪了,早就看清了,电影这个行业,就和股票一样,有涨有跌,很正常,关键是不能慌,只要稳得住,就没有大问题。”

    唉,稳定固然好,可要是墨守成规,就不行了……

    沈冲心中哀叹,然后问下一个话题:“最近两三年里,电影市场日渐火爆,独立制片公司到处挖人,邵氏人才流失严重,请问这个情况,邵氏准备如何解决?”

    “这些独立制片公司都是害群之马,只图赚个快钱,毫不顾忌行业的规则!”邵逸夫对独立制片公司深恶痛绝,他有些激动的说道:“开三倍四倍的薪酬,把人挖走,弄一些不入流的机器,搭一些乱七八糟的布景,拍出来的电影质量又差,上映之后,票房不好,马上就跑路,老板跑了,下面等着发钱吃饭的伙计怎么办?”

    停下来,歇了一会之后,邵逸夫接着说道:“我们邵氏有世界一流的器材设备,一条龙的制片流程,虽然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他们吃了亏,才知道邵氏的好,会回来的。”

    独立制片商确实存在邵逸夫所说的问题,粗制滥造,捞一笔就跑,不过最近几年,比较规范的独立制片开始崛起了,比如吴思远的思远电影公司,洪金宝和麦嘉成立的嘉宝电影公司,制作的影片水平都相当不错,票房也是大赚,过不了多久,更多的独立制片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从而改变了整个香港电影业。

    而且邵氏的情况也不是像邵逸夫说的这么风轻云淡,在独立制片公司疯狂挖角的情况下,邵氏为了保证开工,不得不开始提高薪酬,制片成本大幅上扬,已经有不少电影亏钱了。

    不过沈冲是采访探底的,不是来辩论的,他放过这个问题,然后拿出两张表格,站起来,隔着办公桌子递了过去,说道:“这是我们杂志社做的问卷调查,上面显示在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当中,超过7成的人觉得室内布景的国语片老土落伍,跟不上时代了;另一份调查显示,邵氏的电影观众主要是一些中年人,而众所周知,年轻人才是电影市场上的消费主力,请问邵氏会迎合年轻人口味,改变制片风格,实景拍摄粤语电影吗?”

    “我不懂粤语,不过制作粤语电影没有问题,我们邵氏就出品过《七十二家房客》嘛,连李小龙都被压了一头。”邵逸夫用镇纸将表格压住,也没细看,说道:“拍电影的具体情况,得问制片主任,我现在老了,已经不怎么C手这些事了。”(注2)

    见邵逸夫不是重视调查结果,沈冲有些遗憾,《七十二家房客》是粤语没错,但那也是室内布景片啊……

    “老一代导演中,张彻最近的产量质量都有所下滑,李翰祥听说要去美国做心脏手术,邵氏只剩下楚原独撑大局,而现在电影业里出现了不少新人新导演,邵氏有招揽他们的计划吗?”

    “有的,有的。”邵逸夫点头,说道:“我最喜欢培养人才,邵氏也需要新鲜血Y。”

    “有具体人选吗?”

    “这个还得再看看。”邵逸夫思考了一会,说道:“那个《茄哩啡》我也有看,确实有新意,不过还不够成熟,不太符合邵氏目前的要求。”

    邵氏创立二十多年,暮气沉沉,早就没有以前敢打敢拼的豪气和胆魄了——要知道当年在创业之初,邵逸夫可是敢把百万港币的投资,押在还是新人的李翰祥身上。

    沈冲暗自摇头,然后问了下一个问题:“邵爵士,您是tvb的常务董事,我听说tvb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利先生身体欠佳,利先生如果要卸任,您有兴趣入主tvb吗?”

    “利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他当年创办tvb的时候,我就有帮忙。”邵逸夫用一口浙江官话,慢慢的说道:“我对电视业一直很有兴趣,最近几年一直在增持tvb的股份,利先生也是支持我的,所以未来如果有机会,我会考虑成为tvb的董事局主席。”

    “据我所知,目前邵氏影城三分之一的片场都租给了tvb拍摄电视剧,如果您入主tvb,将如何处邵氏电影制片业务和电视业务之间的关系?”

    “当然是电影也要,电视也要,齐头并进。”邵逸夫虽然70多岁了,思维仍然非常敏捷,“电影是我们邵氏的传统,电视是娱乐业的未来。”

    “邵爵士,您先是一位商人,其次才是一位电影人,我这么说,您看对不对?”

    “对,对。”邵逸夫面露笑容,说道:“是的,我一直都是这么说的,我是个商人,靠电影赚钱的商人。”

    “tvb是香港第一电视台,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可谓稳赚不赔,然而电影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瞬息万变,如果电影制片出现持续亏损,您作为一个商人,是否会剥离转卖这项业务,将资源全部投向tvb?”

    考虑了好一会,邵逸夫才缓缓答道:“我也不知道,也许会吧。”

    ……

    离开邵氏影城后,沈冲将速记本丢给罗孚,说道:“这次采访文章,你来写吧,邵爵士既然说都可以发表,那就全发表好了。”

    “好。”罗孚很兴奋,他发动汽车后,说道:“冲哥,还是你厉害,问出了这么劲爆的内容,这下杂志想不火都难,邵逸夫居然有心思想要卖掉电影制片业!”

    “他说也许,又没说肯定。”沈冲双手抱着头顶,做了个伸懒腰的动作,“别哗众取宠,照着邵逸夫的原话写。”

    “我知道。”罗孚转动方向盘,把车子倒出停车场,说道:“我们是严肃的专业杂志嘛。”

    “知道就好。”沈冲哼了一声,过了一会,他吩咐道:“回去让编辑们再催催罗卡,石琪这些家伙,一个个答应写稿,到现在都没交出来。”

    “天天都有再催。”罗孚笑道;“据说罗卡现在都不敢接电话了。”

    “呵呵。”沈冲冷笑,“这些码字的,你不用力挤,他们是不会有货的。”

    “就好像海绵?”

    “海绵个毛毛,是R沟!”沈冲没好气的开玩笑道:“就好像女人的R沟,罩杯再小,用力挤一挤总会有沟的。”

    ……

    看起来邵逸夫目前已经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tvb上了,邵氏制片业积重难反,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上前景堪忧,但这本来就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沈冲也没有太介怀,他心情颇好,在回去的路上,乱七八糟的哼着歌——杂志社终于步入正轨,忙碌的日子,可以告一段落了。

    《电影时代》目前已经出了三期,第一期沈冲藏了私心,用张艾嘉做了封面明星,然后为了《疯劫》剧组的和谐,他公器私用,第二期让赵雅芝上了封面,反正都是殿堂级的明星,杂志社不亏。

    赵雅芝明显比张艾嘉受欢迎,第二期杂志多销售了1000多册。

    第三期沈冲放手不管了,编辑们通过舒琪在嘉禾的关系,找来成龙做封面,当红炸子J威力不凡,这周才过半,杂志销量已经突破1万册……

    从《明报周刊》,《南国电影》等杂志高薪挖来的几个娱乐记者,都很专业,消息也够灵通,《电影时代》内容来源稳定,风格已经形成,销量不断上涨,已经不需要沈冲投入太多精力去关注它了。

    穿越之后,除了《疯劫》剧组,沈冲《第一电影评论》耗费的心力最多,比魔方还上心。

    好歹功夫没有白费,现在创刊号终于快要完成了。

    《第一电影评论》目前已经确定的内容,有邵逸夫的专访,有余慕云的影史专栏“口述历史”,有舒琪的“《夜车》拍摄纪录”,有沈冲亲自主持领导的专栏“香港电影工业调查报告”,还有罗卡等资深影评人答应的稿件,要噱头有噱头,要硬货有硬货,算是初具雏形了。

    用创刊号做标杆和范本,编辑们有了参考的模板,沈冲日后可以稍微放手,不再需要像现在这样事必躬亲,劳心劳力了。

    回到杂志社,沈冲匆匆交代了一些事宜之后,就离开了——《疯劫》昨天已经杀青,今晚他要在湾仔海湾上的珍宝海鲜舫,宴请剧组主要成员。

    不过他没有直接去珍宝海鲜舫,而是先去了中环的文华酒店。

    沈冲平时穿着都很随便,但有时候人的穿着不仅仅是为了妆点自己,在比较正规的场合,穿的太随便,不仅会显得轻浮,而且会让别人觉得不够尊重。

    上次和张艾嘉在文华酒店喝酒,沈冲注意到那里有一家看起来非常不错的服装店,于是准备过去买一套正规衣服。

    他对衣服没什么研究,本来打算请张艾嘉帮忙挑选的,她是名门之后,品位不俗是众人公认的,不过自从那次偷吻额头事件之后,张艾嘉就有点躲着他,沈冲没找到机会邀请,于是只好独自前往,最后在店员的建议下,买了一套据说欧洲某某大师设计的西装。

    湾仔的珍宝海鲜舫开业于1976年,是香港著名的美食圣地之一,长76米、宽22米,高28米,排水量达3300吨,可同时容纳2000多宾客,整艘船舫是以龙为主题设计,大堂、厅房、门廊、亭阁,处处都仿照帝苑装修而成,登上珍宝海鲜舫,就如走进中国古代的宫廷,到处雕龙画凤,鎏金溢彩,富丽堂皇。

    珍宝海鲜舫既然以海鲜为名,拿手好戏自然是海鲜了,这一顿宴,游目可见维多利亚港口的璀璨夜景,举箸能食生猛海鲜的爽口滋味,可谓既饱口福又饱眼福,宾主尽欢,直到夜色沉沉,方才宴罢。

    宴席进行的差不多的时候,沈冲开始一个人一个人的分发红包,他对《疯劫》剧组还是很满意的,每个红包装了各人50%%u85aa酬的钱,沈冲觉得这个价位比较合适,既不显得自己是冤大头,又能博个大方的名声。

    每发一个红包,沈冲都会说些未来继续合作之类的客套话,当然也不全是场面话,有些人,比如许鞍华,陈韵文,赵雅芝,张艾嘉,曾江这些优秀人才,以后肯定是合作多多的。

    张艾嘉拿红包的时候,只是转动着大眼睛,看沈冲一眼,什么话都没说,让沈冲觉得有点失落。

    不过走下珍宝海鲜舫之后,大家各自分别的时候,张艾嘉走到沈冲身边,低声说道:“我后天回台湾,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

    “去,当然去。”沈冲回答的毫不犹豫。

    ……

    ————————————————————————…——————

    注1:,1977年,邵逸夫被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的第一人。

    注2:《七十二家房客》原本是上海滑稽戏团的招牌节目,1963年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1973年,邵氏从珠江电影制片厂买到版权,由楚原导演成粤语片,成为香港年度票房排行榜冠军,压倒了李小龙的《龙争虎斗》。

    第一卷 第二十八章 台北

    张艾嘉的外祖父魏景蒙,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供职于天津《庸报》、《明星报》、上海《时事新报》及英文《大陆报》等国民党新闻刊物。

    1942年,他自告奋勇,主动提出陪同外国记者团赴延安考察,一搏成名,由此获得了蒋介石的赏识,然后青云直上,1945年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上海办事处主任,翌年转任行政院新闻局海外办事处处长。

    1949年赴台,1950年10月任台湾“中央通讯社“副社长,1954年出任“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兼任台湾电视公司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66年出任第六任国民党“行政院”新闻局长,1972年再度调任台“中央通讯社”社长,深受蒋氏父子两代人的信任,1978年退休后,受聘成为“总统府国策顾问”。

    沈冲从不打无准备的仗,魏景蒙对他的未来计划很重要,所以在来台北之前,他就刻意收集了这些资料。

    和魏景蒙见面很顺利,这种政治人物,退休之后,大权旁落,难免失落,郁郁不欢,沈冲大老远从香港赶过来求字的举动,让他大起知己之感,招待的分外热心。

    沈冲凭借搜集到的资料,捡着魏景蒙生平最得意的几件事务大谈特谈,勾起了他的谈性,两人在书房里你来我往,聊了一个多小时,很有几分忘年交的架势。

    拿着装着字幅的圆筒,走出书房的时候,沈冲看到院子里站着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子,相貌清雅,举止娴静,很有气质,不由的多看了几眼。

    “果然是一对色鬼。”张艾嘉在台北有车,当沈冲坐上车后,她一边发动汽车,一边没头没脑的说道:“难怪聊得这么欢!”

    “你在说什么?”沈冲疑惑,“是说我吗?”

    “不是说你,难道是说门口的石狮子啊。”张艾嘉白了他一样,说道:“刚才那个女人好看么?”

    “还可以。”沈冲点头,说道:“不过你更好看。”

    “切,花言巧语。”张艾嘉不屑,她已经适应了沈冲没羞没躁的赞扬,“你知道她是谁吗?”

    “不知道。”根据她的反应,沈冲试探道;“莫非是你外公的续弦妻子?”

    张艾嘉哼哼了两下,说道:“她才不是续弦呢,她是我外公的小妾。”

    “真的啊?”沈冲惊讶了,都什么时代了,台湾还可以纳妾?

    “当然是真的,这事台北人人皆知。”张艾嘉用一种半是无奈半是气愤的语气说道:“她十几岁的时候就没了亲人,在寺庙里做义工,我外公那个老不修的,有一次去上香,看她貌美,就把她接到家里来,教她读书写字,教着教着就教到一起了……”(注1)

    尼玛,前辈高人啊,萝莉养成计划玩的这么顺溜!

    沈冲接近魏景蒙本来另有目的,此刻不由的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开始考虑是不是拜他为师,学习一下萝莉养成术……

    张艾嘉大约觉得说长辈的故事不太好,也就没再说话,专心的开车,过了一会,她问道:“阿冲,你明天几点钟的飞机?”

    “12点半左右吧。”

    “今晚我有个朋友,开了个音乐会,你也来听听?”

    音乐?

    莫非是那个和她有绯闻的罗大佑?

    “好啊,晚上几点钟,在哪里?”

    “到时候我来接你吧。”

    “好。”

    张艾嘉把沈冲送到圆山大饭店,然后就驾车离开了。

    沈冲看着远去的汽车,摇摇头,走进了饭店。

    张艾嘉在香港和在台北,似乎是完全两个人,在香港内敛,比较安静,在台北活跃,比较疯,活力十足。

    圆山大饭店曾是宋美龄招待访客的地方,后来屡次扩建,成为世界知名的大酒店,很多名人政要都曾下榻于此,其独特的宫殿式大厦极具中国特色,是台北的地标性建筑,李安曾在《饮食男女》中用它做外景,给沈冲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回到房间,沈冲打开圆筒,拿出魏景蒙的书法卷轴,看了看,然后随手丢在床上。

    书法的好坏姑且不论,光凭魏景蒙是台湾知名高层,铁杆的反共人士,沈冲就不会用他的字,开玩笑,他计划中,杂志的主要销售目标就是内地……

    此次台北之行,沈冲只是想要结交一下他这个人,为未来布局,魏景蒙地位够高,认识了他,有助于他去接触台湾其他的高层人士。

    大中华文化圈,向来以官本位著称,做任何事情,只要认识了正确的官僚,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商言商,是行不通的。

    在沈冲计划的电影版图里,台湾是最先需要解决的地方,他要把台湾变成香港电影的后花园,类似于加拿大之于好莱坞。

    90年代台湾资金大举入侵香港,很多人都误以为台湾早就是香港电影的后花园了,其实不然,在香港电影最为辉煌的八十年代里,其在台湾的平均市场占有率,不过才26%%u591a一点,最高的一年也才40。3%%uff0c而外语片在台湾市场上的占有率,从未低于50%%uff0c九十年代后期,外语片在台湾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95%%u2026…

    沈冲并没有摧毁台湾电影业的心思,恰恰相反,他需要让被“戒严令”蹂躏的一塌糊涂的台湾电影快速发展,台湾的人口基数和电影教育设施都比香港好的多,台湾电影发展的越好,香港可以吸收的人才就越多,他需要台湾除了输送林青霞,王祖贤等女明星之外,还要输送更多的幕后人才。

    在8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席卷全球,电影资源的配置不再受国家…民族政权制约,一个地区电影业的终极竞争力,不是人才,不是产量,而是融资能力,只要香港保持压倒性的电影融资能力,就会如同长鲸吸水,把周围地区的人才和电影资源源源不断的吸走,台湾和香港同种同源,不会有所谓的“文化损耗”,两地的电影产业如果能融为一体,将会产生非常积极的效应,所以沈冲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台湾电影圈,而不是一个贫瘠荒芜的废土。

    魏景蒙曾经是台湾新闻局长,电影业就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沈冲可以通过他,接触现任的新闻局长宋楚鱼,宋楚鱼可是台湾的政治明星,在新闻局长的位置上也干了不少年,只要能影响他,就能影响台湾电影业。

    沈冲洗了个澡,小睡了一会,然后在楼下的餐厅吃了点东西,等到六点多钟,张艾嘉就过来了。

    同来的还有一个带着黑框眼镜的瘦弱男,那极具辨识度的外形,沈冲想不认识都难。

    果然是罗大佑……

    金庸,徐克,罗大佑——小说,电影,音乐,沈冲前世青葱岁月里的三个流行文化启蒙大师。

    想不到穿越后,第一个见到的是他!

    “沈冲,是我在香港拍电影时候的投资人。”张艾嘉给两人相互介绍了一下,“罗大佑,音乐天才,我的好朋友,今晚就是他的音乐会。”

    “你好。”沈冲连忙伸手示意。

    罗大佑先是看了看张艾嘉,然后才和沈冲握手,“你好。”

    “沈冲看到这一幕,不由的一笑,典型的宅男和女神,他客套道:“要不要先在这里吃点东西?”

    “不用了,那边有吃的。”张艾嘉一摆手,说道:“走吧,再不走就要迟到了。”

    一路上,沈冲坐在车后座上,观察者张艾嘉和罗大佑。

    罗大佑明显很迷恋张艾嘉,那表情眼神沈冲太熟悉了,宅男看女神都是那样子。

    张艾嘉表面上很正常,不知道是因为女人特有的伪装天赋,还是她对罗大佑没感觉……

    沈冲越看越觉得有趣。

    他对张艾嘉的认知,大都来自于前世各种影像资料,当和真人接触之后,幻想中的形象和现实中的形象,相互冲突,重叠,融合……搞的沈冲自己都说不清楚对张艾嘉是一种什么感觉,很欣赏她,也有想要拥有她的冲动,但远远没有达到看到情敌就吃醋发飙的地步。

    当前世的信息和现时的场面混杂在一起的时候,沈冲产生了一种看戏的八卦酱油党心态——哟,这两个家伙,当年的绯闻好像是真的。

    但是等等,当年不就是现在么?

    崩溃……

    音乐派对是在一栋名叫“香颂室”的咖啡店里举办的,沈冲到的时候,已经聚集了二三十个人的样子,他一进门,扫了一圈,就不由的感慨,运气真好!(注2)

    有句俗话,叫做“一命二运三风水”,命好,那什么都好,沈冲穿越而来,手握金手指,就是命好。

    而运,运气,运道,对人的前途事业非常重要,最好的运气是什么?就是在一个行业爆发之前的刹那,恰到好处的进了那个圈子,进早了,做炮灰,进晚了,蛋糕分完了。

    所以佛家有云:机缘可遇不可求。

    这也是为什么“命”会排在“运”之前的缘故,对命好的人来说,别人求之不得的机缘,对他来说唾手可得……比如沈冲,他在香港电影新浪潮爆发前,进了电影圈,迅速结识了一大群日后的名角,抢占了先机。

    而今晚,他又进了另一个即将爆发的圈子——台湾现代流行音乐业。

    用不着张艾嘉介绍,沈冲认出来了好几个人:人群中最显眼的那个,是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的第一位天王巨星刘文正,那个在角落里发呆的,是后来的滚石王牌潘越云……(注3)

    张艾嘉负责组织,她匆匆交代了几句话之后,就丢下沈冲去忙活了。

    “真不简单,难怪能成为台湾流行音乐圈的大姐头。”

    沈冲看张艾嘉在人群中来回穿梭,很快就把乱糟糟的场面变的井井有条,不由的感慨了一句。

    他摸了一瓶啤酒,随便闲逛,凑在人堆里听人聊天,一会功夫,就收获了很多前世从没听过的小道八卦。

    大约七点半,音乐会正式开始,罗大佑在台上,用钢琴伴奏,自弹自唱。

    《闪亮的日子》,《痴痴的等》,《我们曾经年轻》,《歌》,《乡愁四韵》……

    沈冲听了一会,就听出好几首熟悉的歌,对罗大佑的音乐才华敬佩不已,才不过二十四五岁,就有如此耀眼的成就,而沈冲前世这个年纪,还奋斗在网游第一线,一事无成。

    在音乐会的休息时间,一位戴着眼镜,看上三十左右的女子走到沈冲旁边,搭讪道:“你觉得怎么样?”

    “非常厉害。”沈冲由衷的说道:“他是我见过最有才华的歌手,未来成就不可限量。”

    “哦?”那女子追问了一句,“成就能有多高?”

    “中国的鲍勃迪伦吧。”沈冲轻轻抿了一口啤酒,说道:“也许是约翰…列侬?”

    那女子睁大眼睛,表达了一下惊讶,她指了指台上的罗大佑,问道:“你是他朋友?”

    “不算是吧。”沈冲摇头,“今天第一次见,张艾嘉带我来的。”

    那女子点头,说道:“我听她说过,你是香港来的那位电影老板?”

    “是的。”沈冲拿起酒瓶,和她的杯子碰了一下,自我介绍道:“我叫沈冲。”

    “陶晓清。”那女子又接了一句,“电台节目主持人。”(注4)

    “我是个资本家。”沈冲晃着酒瓶,也补了一句。

    陶晓清被逗的抿嘴一笑,说道:“你在国外留学过?”

    “没有。”沈冲反问:“怎么了?”

    “没什么,看你对西方音乐很熟的样子。”

    “一点也不熟。”沈冲耸肩一笑,说道:“我只知道鲍勃…迪伦和约翰…列侬很有名,有名的肯定是好的,我觉得罗大佑未来也会像他们一样有名。”

    “你可真风趣。”陶晓清大笑,过了一会,她又问道:“你既然是个资本家,又这么看好罗大佑,何不开个音乐公司,投资给他出唱片?”

    “说实话,我很想这么做。”沈冲喝了一口酒,说道:“但是一来我不熟悉音乐行业,二来我的主要业务都在香港,在台湾开唱片公司,没人照看,风险太大。”

    “可以合资嘛。”果然女人主动搭讪,都是有目的的,“我可以介绍几个想要做唱片公司的台湾人给你认识。

    ————————————————————————————

    注1:这个女子叫陈薇,15岁就进了魏家,比魏景蒙小30多岁,魏景蒙去世后,她写过《魏三爷的女人》等回忆录,在台湾轰动一时。

    注2:根据张艾嘉访谈,她曾在“香颂室”住过一段时间,举办过个很多音乐聚会。

    注3:罗大佑的出道之作,是为刘文正的电影《闪亮的日子》写C曲,此处潘越云为凑热闹,读者不必在意。

    注4:陶晓清是“台湾民歌之母”,台湾的校园民歌运动的推手。

    第一卷 第二十九章 剪辑

    “你觉得罗大佑怎么样?”

    “你想问哪一方面?”沈冲坐在副驾驶位置上,侧着头看张艾嘉姣好的侧面,说道:“他的音乐还是他的人?”

    “用得着分那么细吗?”

    “好吧。”沈冲轻轻嗓子,说道:“他是个音乐天才,但是不适合做你的男朋友。”

    “哦?”张艾嘉瞥了沈冲一眼,问道:“为什么?”

    “凡是艺术方面有成就的天才,都比较脆弱,他们需要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温柔女子,你不是。”

    “那我是什么?”

    “你是摩拳擦掌夜加班的彪悍女子。”

    张艾嘉闻言哈哈大笑,她勉强把车停在路边,伏在方向盘上笑的喘不过气。

    过了好一会,张艾嘉才平复下来,她仍然趴在方向盘上,侧着头问沈冲:“那你说,什么样的男人才适合我这样的女子?”

    “我这样的。”沈冲义正言辞。

    “真厚脸皮。”张艾嘉又是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